民以食為天,前面曾說到如何科學的選擇餐點,給出了相關建議。可也有人問道,我們生活有些人可不都是出去吃的,點外賣反而是主流,這種情況下,我們又該如何選擇?
外賣這么多,除了圖片就是評論了,一直糾結評論,看著看著時間也過去了,而且往往看得越多,越迷惘,最后還是沒有可觀的結果。
《鸚鵡螺》九月刊上剛好說到類似的問題,文中說到,他們在旅游的時候選擇旅館非常頭疼,評論看了一大堆,結果是評論有好有壞,根本不知道該怎么選擇?
都說群體的智慧大,這么多的評論中各有各的見解,不知道聽誰的好。
問題來了,評論中真的能體現群體的智慧嗎?
評論多并不能代表群體的智慧,群體的智慧體現有一個前提:*群體中所有個人都獨立思考*
為什么這么說,我們在評論的時候未必就是根據我們的個人消費體驗,很多時候是受到前面評論的影響,而這些受到了影響作出的評價,就不值得信任。
無論是攜程、淘寶、美團,只要我們看到了他人的評價后再做評價,這評價就沒有那么客觀,而我們的評價又影響到他人的評價。
不僅國內如此,國外也有相似的情況。在亞馬遜的書評中,越是后面的評價,越容易跟先前的評價截然相反。側面反映了讀者給先前的評價影響了,已經不是評價書籍,而是評價前面的評價。
《消費者研究》雜志的調查中發(fā)現,亞馬遜這么多不同的商品,評價最好的東西往往使用反饋并不是最好的。
我們的解決辦法有哪些?以下是作者給出的方案:
看總體評分及多少人評價
專注中間區(qū)域
多看圖片
多看幾個網站
?
看總體評分我們能注意到大的框架,不至于在細節(jié)處過于停留,因為在我們細看哪些評價的內容的時候,很容易給完全相反的評價搞暈。
其次不看五星好評,也不看一星差評,而是專注中間區(qū)域的人怎么說,這些評價不會過于喜悅而夸大,也不會過于憤怒而貶低。
商家的圖片往往過于美觀,用戶拍出來的則相對真實,自己受到的影響也就小很多。
既然都說到了群體的智慧,那么多看幾個網站的介紹和評價,更多的群體更大的樣本,誤差才沒有那么大。
單單點餐的話,經濟學家科文還有個建議:在一個大家都認為不錯的餐廳中,點一些聽起來的沒有胃口的菜。因為在評價好的餐廳中,還能保留在餐牌中,想必是有獨到之處,也許會有一個不錯的驚喜。
日后當大家再次遇到評價類型選擇的時候,也就有了個方向,不會在次糾結于不同的評價中。
可是即便如此,我們網上購物的時候買回來的時候,會覺得后悔,不知道自己買這些東西的時候在想些什么?怎么買東西才會讓自己不后悔這次選擇?
例如我們天貓看到一款不錯的衣服,綜合評價等各方面都覺得不錯了,面對不同顏色相同款式的衣服,我們的眼睛會給某種顏色吸引,但這種顏色一般情況下都不是我們會選的,可我們還是決定試一下。
為什么會這樣?根據劍橋大學的研究,我們眼睛看到的東西比我們的意識要多,我們腦子作出了的預測也比我們以為的要快,我們的神經系統(tǒng)需要時間來反映,簡單點說,在有意識的時候,我們已經有了決定,并且將其合理化。
我們之所以會選擇那樣的顏色,也是因為我們注意到它,然后經過各種篩選,才將其合理化。這些神經的依據是什么?研究人員給出的答案:**隨機**
既然是隨機的因素,影響因子太多了,我們沒有必要糾結和深究背后的原因。如果這件衣服顏色穿著身上實在不滿意,那就換一件。
國慶將至,還在尋找攻略和訂酒店的你或者這些意見或許有一定的幫助。在不同的平臺上看著不同的評價,語言總是不經意的影響著我們對事物的判斷。同理,我們在聽到他人對某人作出評價的時候,也同樣需要慎重,不要因為他人的評價而改變了你本應該有的看法。
獨立思考,參考大部分人的意見,做少數人的決定。
參考資料:
http://nautil.us/issue/52/the-hive/how-to-choose-wisely-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