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個很重要的節日,因為“人不能忘本”。不管你在哪里,都不能忘記祖宗。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我不喜歡下雨,因為雨總是給出行帶來不便。連祭祖的節日,也會因為綿綿細雨,而加重了哀怨的色彩。心情也會起伏不定,覺得世事無常,人生難測,所有經過的,未知的,都是一團謎,卻不知道怎么解開。
記得孩提時代,每到清明,就會跟家人一起給爺爺奶奶掃墓。穿過一片小樹林,他們的墓就在草叢間,靜靜地佇立著。大人們跪在那里祈禱,默念著保佑孩子們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孩子們也跪在那默許心里的愿望,希望爺爺奶奶在另個世界一切都好。?我們清理墳前的雜草,放上供品,點好香蠟火紙,把折好的紙錢燒掉,寄托對親人的思念,然后,又是鞭炮的“噼噼啪啪”聲。這種“儀式”,讓節日的氛圍顯得濃厚了許多。
懷念也未必一定就是哀傷的,走在草叢里,放眼望去,滿眼的綠色,雖然有些枯枝敗葉,但也曾經綻放過,享受過朝陽的撫慰,享受過雨露的滋潤。就像一個生命,他經歷了所有的悲歡離合,努力過,生活過,得到過,失去過,然后,坦然離開。這不就是最好的歸宿嗎?
對于爺爺,印象是極其模糊的,甚至,連照片都不曾見過。在我的記憶里,他就是一個幻影。奶奶是在我九歲的時候去世的,依稀有些記憶的碎片。印象里的奶奶,總是閑不住,八十多歲了,身體還非常健康,每天都會起早,每天都會想著做點什么,一雙小腳,忙前忙后。記得史鐵生的《奶奶的星星》里寫道,“人死了,就變成一個星星”, “干嘛變成星星呀?” ,“給走夜道兒的人照個亮兒……”我覺得奶奶就是那個給我們一道星光,照亮我們腳下的那個人。
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不知道那些逝去的親人們,在另個世界,看到的天空,和我們看到的是不是一樣,是不是有時候烏云密布,有時候星光滿天呢?或者,永遠都是五彩斑斕,奪人眼球?也不知道另個世界,有沒有春夏秋冬,會不會冷?
如果沒有失敗的煎熬,成功也就沒那么矚目,如果沒有死亡的傷痛,活著也顯得沒那么重要。死亡是為了讓生變得更有意義,他是生命的另外一種存在方式。生命都是有期限的,有開花的時節,就有凋零的時節,這就是宿命。
清明,讓我們對生命多了一點思考,也對死亡多了一分敬畏。人的生死有命,我們沒法左右。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不管你怎么走完的,到最后,都是黃土一堆。走過紛紛擾擾,走過滄海桑田,有人在哭,有人在笑。太多的欲望,太多的念想,到最后,都成煎熬。
沒有人,是獨立存在于世間的。我們的祭祖、掃墓,都是對自己身份的確認和對自己肩負的使命的確認,讓自己知道:我們也是有先祖的,他們為我們創造了很多,我們要繼續努力,贏得更遠的未來。給生命添加能量,去創造新的輝煌。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在追思遠去的親人之后,我們依然滿懷激情,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