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無處安放的“愛”

“分享健康,共享愛”,這里是合一心身健康學院。

昨天我們分享了表達愛很難的動機之一“害怕失去”,今天我們來聊聊另一個心理動機“害怕被吞沒”。

或許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

在親密關系當中,我們渴望對方的關心,卻在對方真正靠近的時候百般抱怨。

希望另一半能夠全然的信賴自己,但是因害怕ta的依賴變成控制而常常保持距離。

希望與ta白頭偕老,卻對婚姻有莫名的恐懼。

朋友說,老公對自己很好,上下班包接送,要是自己生病了,請假也會在家陪著她,家里大小事情全部都要問過自己意見再去處理。

被朋友們調侃是上輩子拯救過地球換來這么一個好老公。

然而,她卻并不快樂,她不喜歡老公圍在自己身邊,該干嘛干嘛去呀,這樣過多的關注,讓自己感覺心累。

但是,當對方真正的放下她,獨自去參加朋友聚會的時候,她又會有強烈的失落感,覺得自己又不被愛了。

她說:“我確實覺得很困惑,理智上,覺得他對我很好,但是總是忍不住要去對抗這種好,但是在他為此而離開的時候,我又特別難過。

我問:“當他那樣對你好的時候,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她想了想說:“好像是害怕?”

“你在害怕什么?”

“害怕他對我太好了,我會離不開他對我的好,然后被控制,沒有了自己。”

所以,她在愛里的表現糾結又矛盾,對方給出的愛不接受,不給的時候,又覺得是對方不愛自己了。

或許,很多人都會講,接受愛有這么難嗎?

但是我想說,接受這件事,對于某些人來講,確實很難,因為“接受”對他們來講意味著“交換”。

就是說,你給了我愛,那么我得給你些什么作為交換,或許是物品,或是更多的關愛,甚至有些交換,是自己無法給出的,比如自由。

與朋友探討到這份感受來自于哪里,她說好像從小就有,與父母的相處當中就是這樣的。

比如:媽媽許諾帶你去玩,但是必須要以聽話作為交換,這個聽話就是,媽媽說怎么玩,就怎么玩;

可以給買你新衣服,但是沒有自己選擇的權利,父母說穿選哪件就是哪件;

學習成績當然要好,還要做一個懂事,貼心的人,看到父母辛苦了,疲憊了,當然要自覺照顧,最起碼也不要找事兒,否則會得不到愛;

所以,

我們只有在不需要媽媽帶我們去玩,才可以擁有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的快樂;

只有不需要依靠父母給自己買衣服的時候,才可以擁有愛穿哪件穿哪件的自由;

也只有不需要獲得別人愛的時候,才可以不用看別人的眼色,照顧別人的心情,被別人的意愿所綁架。

但是我們對愛又是如此的渴望,于是,愛就變得沉重了,像個燙手山芋,仍了也不行,拿也拿不住,無處安放。

每當有人對自己太好,就會觸發潛意識中的“交換”開關,接受了ta的愛,就相當于我要接受ta對約束、控制,我就要滿足ta的需求,否則我也會失去ta。

所以,又回到那個根本點:“我不值得被愛”。所以,拒絕了別人對自己的好,拒絕了愛情,也拒絕生命其他的可能性。

內心明明很需要,卻反到讓對方感覺不愛了,愛經不起這樣的消耗,最終只能以分開收場。看到這里,如果你看到了自己的內心,或許可以坦然的告訴對方,你的拒絕背后的感受,相信ta會愿意傾聽。

當然,要改變,更需要自己的成長,深入的覺察能幫助你認識自己,找到更合適的方式面對未來。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此文試圖去屢清楚儒家的邏輯 心理學中有一個很意思的實驗,這個實驗當時是行為主義大師華生設計的,他為了證明人的情緒也...
    出走De娜拉閱讀 396評論 0 0
  • 今天在班車上,看著天亮的越來越早,好像也睡不著了,全感謝風,天空很美,也就舍不得閉上眼睛胡思亂想了,倒不如眺望遠方...
    神煩閱讀 176評論 2 0
  • 育兒,這個永久被關注的話題,現在社會、各種育兒機構層出不窮,知識大爆炸,今天專家這樣說,明天老師那樣說,后天醫生又...
    小小子琦閱讀 167評論 0 0
  • 中秋節終于過完了,公司放假2天,第一天在家里收拾,下午朋友梅來了地接你我給她泡了一壺多年的普洱茶,洗一盤葡萄...
    董氏膏藥邱姐閱讀 161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