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責任鏈模式概念
1.1 介紹
客戶端發出一個請求,鏈上的對象都有機會來處理這一請求,而客戶端不需要知道誰是具體的處理對象。這樣就實現了請求者和接受者之間的解耦,并且在客戶端可以實現動態的組合職責鏈。使編程更有靈活性。
1.2 定義
使多個對象都有機會處理請求,從而避免了請求的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的耦合關系。將這些對象形成一條鏈,并沿著這條鏈傳遞該請求,直到有對象處理它為止。其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遞歸調用。
1.3 使用場景
- 有多個的對象可以處理一個請求,哪個對象處理該請求運行時刻自動確定。。
- 在請求處理者不明確的情況下向多個對象中的一個提交請求。
- 需要動態指定處理一個請求的對象集合。
2、責任鏈模式UML類圖
角色:
- Handler:定義職責接口,通常在內部定義處理請求的方法,可以在這里實現后繼鏈。
- ConcreteHandler:實際的職責類,在這里個類里面,實現在它職責范圍內的請求處理,如果不處理,就繼續轉發請求給后繼者。
- Client:客戶端,組裝職責鏈,向鏈上的具體對象提交請求。
圖中最關鍵的點就是:那條從Handler出發又指向自己的線,它就是實現鏈式調用的關鍵。
3、責任鏈模式簡單實現
Handler
/**
* 抽象的處理類
* Created by Administrator on 2018/1/25.
*/
public abstract class Handler {
public Handler nextHandler;
/**
*
*/
public void handRequest(AbstractRequest request){
if(request.getRequestLevel()==getHandlerLevel()){
handle(request);
}else {
if(nextHandler!=null){
nextHandler.handRequest(request);
}else {
System.out.println("----> 所有處理對象 都不能處理 " );
}
}
}
/**
* 具體的處理方法,給子類實現
* @param request
*/
public abstract void handle(AbstractRequest request);
/**
* 能夠處理請求的級別
* @return
*/
public abstract int getHandlerLevel();
}
ConcreteHandler
/**
* 具體處理者
*/
public class Handler1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AbstractRequest request) {
System.out.println("handle1---->處理了對象" + request.getRequestLevel());
}
@Override
public int getHandlerLevel() {
return 1;
}
}
public class Handler2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AbstractRequest request) {
System.out.println("handle2---->處理了對象" + request.getRequestLevel());
}
@Override
public int getHandlerLevel() {
return 2;
}
}
public class Handler3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AbstractRequest request) {
System.out.println("handle3---->處理了對象" + request.getRequestLevel());
}
@Override
public int getHandlerLevel() {
return 3;
}
}
public class Handler4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AbstractRequest request) {
System.out.println("handle4---->處理了對象" + request.getRequestLevel());
}
@Override
public int getHandlerLevel() {
return 4;
}
}
處理對象Request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Request {
private Object object;
public Object getContent(){
return object;
}
public abstract int getRequestLevel();
}
public class Request1 extends AbstractRequest {
@Override
public int getRequestLevel() {
return 1;
}
}
public class Request2 extends AbstractRequest {
@Override
public int getRequestLevel() {
return 2;
}
}
Client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Handler handler1 = new Handler1();
Handler handler2 = new Handler2();
Handler handler3 = new Handler3();
Handler handler4 = new Handler4();
//拼裝成鏈子
handler1.nextHandler = handler2;
handler2.nextHandler = handler3;
handler3.nextHandler = handler4;
AbstractRequest request = new Request1();
//一定要將請求對象,丟給第一個處理者
handler1.handRequest(request);
AbstractRequest request2 = new Request2();
//handler1 不處理 交給handler2處理
handler1.handRequest(request2);
}
}
運行結果
handle1---->處理了對象1
handle2---->處理了對象2
對于責任鏈來說,一個請求最終只有兩種情況:一是被某個處理對象處理,另一個是所有的對象均為對其處理。 對于前一種情況,我們稱該對象為純的責任鏈,對于后一種情況我們稱為不純的責任鏈,在實際應用中,我們所見的責任鏈模式大多為不純的責任鏈模式。
4、責任鏈模式在Android系統中
4.1 View事件的分發處理
ViewGroup事件投遞的遞歸調用就類似于一條責任鏈,一旦其尋找到責任者,那么將由責任者持有并消費掉該次事件,具體體現在View的onTouchEvent方法中返回值的設置,如果返回false,那么意味著當前的View不會是該次的責任人,將不會對其持有;如果返回true,此時View會持有該事件并不再向外傳遞。
4.2 Broadcast廣播機制
5、總結
對于責任鏈中的一個處理者對象,有兩個行為。一是處理請求,二是將請求傳遞到下一節點,不允許某個處理者對象在處理了請求后又將請求傳送給上一個節點的情況。
對于一條責任鏈來說,一個請求最終只有兩種情況。一是被某個處理對象所處理,另一個是所有對象均未對其處理,對于前一種情況我們稱為純的責任鏈模式,后一種為不純的責任鏈。實際中大多為不純的責任鏈。
優點:
職責鏈模式的最主要功能就是:動態組合,請求者和接受者解耦。
請求者和接受者松散耦合:請求者不需要知道接受者,也不需要知道如何處理。每個職責對象只負責自己的職責范圍,其他的交給后繼者。各個組件間完全解耦。
動態組合職責:職責鏈模式會把功能分散到單獨的職責對象中,然后在使用時動態的組合形成鏈,從而可以靈活的分配職責對象,也可以靈活的添加改變對象職責。
缺點:
產生很多細粒度的對象:因為功能處理都分散到了單獨的職責對象中,每個對象功能單一,要把整個流程處理完,需要很多的職責對象,會產生大量的細粒度職責對象。
不一定能處理:每個職責對象都只負責自己的部分,這樣就可以出現某個請求,即使把整個鏈走完,都沒有職責對象處理它。這就需要提供默認處理,并且注意構造鏈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