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留言說:“我爸媽幾乎天天吵架,經常視對方為仇敵,每次都說:要不是為了你們小孩子,我早就離婚了,過上好日子了。 我們會說:離吧。 她說:你們不懂,離了婚,你們要苦死了。可是我們生活在那樣的家庭氛圍里,也很苦?!?/p>
ta盼著父母離婚,因為這樣的家庭盡管還維持著表面的完整,卻早已喪失了家庭的溫暖。父母每天爭吵、憤怒、指責、控訴,孩子在其中只覺得恐懼而無力,ta既不知道如何才能勸阻爸爸媽媽,也不知道自己能避到哪里去,“我太沒用了”,一次次的吵架,令孩子這種恐懼不斷升級,到最后索性覺得爸媽干脆離婚好了,起碼離婚了就不用這么吵了,就不痛苦了。
可父母就是不離,無論他們吵得多么天翻地覆,哭得多么撕心裂肺,就是不離,他們說:“為了孩子”。
這是表現比較激烈的,還有一種父母,他們幾乎不吵架,可是他們也幾乎不交流。在家里,他們對著孩子一切如常,他們微笑、他們彬彬有禮、他們給孩子講故事做飯玩游戲,但他們幾乎沒有眼神交流,他們沒有什么親昵舉止,他們只在必須要和對方說話時說話,他們以為,自己掩飾得很好,“為了孩子,我在做一個好父母”,不是嗎?
有時候,孩子對父母的關系有種與生俱來的敏感。很小時,他們就會本能地感覺到父母對自己都很好,但他們在一起好像沒那么開心,再大一些,當他們見到別人家里真正恩愛的父母是什么樣時,略一思索就能察覺,父母的婚姻其實已經死了,只剩下一個空殼。
“父母在一起不是為了愛,而是為了我”,這一認知,孩子或許能理解,卻無法背負,因為這樣看,自己的生命似乎從一開始就成了一種尷尬的存在:“原來我的到來,竟然是父母人生快樂路上最大的絆腳石?”這一幕,恐怕是任何想做個“好父母”而忍著不離婚的人不愿意看到的。
很多人擔心,離了后會給孩子身心帶來傷害,這的確不是過慮。知乎上有個帖子中寫道,從小父母離婚,母親完全變成了一個怨婦,不許ta對爸爸好,也不許ta給爸爸打電話,要ta把爸爸當成一個壞人,ta覺得活在父母中間真的好累好累好累。
但就這樣被卡住了嗎?只能痛苦地忍著嗎?究竟該怎么辦?
的確,無論對于成人還是孩子,離婚都是一次重大的生活事件。很多為了孩子死扛著不離婚的人,是想著“兩害相權取其輕”。但這個“害”和“輕”,可能未必是像你想的那樣。研究表明,大多數孩子會在離婚兩年后調整好自己;另一方面,如果父母繼續讓婚姻處于高度沖突之中,而不是選擇分手,孩子們反而會經歷更多的問題。
一對姐弟告訴想要離婚又猶豫的父母說:“不要在我們面前裝作你們沒有爭吵,我們并不那么笨,你們騙不了我們!”
姐姐告訴爸媽,她和弟弟能接受離婚這件事,但希望父母做到:
“不要找我們評理,不要在我們面前說另一個人的不是!
無論我們選擇了跟誰,都不要以為是為了針對你,不然我們無法選擇!
不要老對我們說,你們都是為了我們好,你們的事,自己負責,別把我們扯進去。
在我們面前,你們誰也不可以罵誰,要罵也不要讓我們看到。
要文明相對,要接受彼此有不同意見。
不要給我們做個壞榜樣!”
所以,曾接觸過大量相關案例的咨詢師周曉青指出:
離婚根本不是“走為上策”的解脫之道,而是學著在困難的情境中還能進行思考、保有處理問題的能力!這絕對稱得上是一種歷練!
父母需要做到的,從根本上說就是兩件事:
一是承諾繼續做父母,不會以任何理由拋棄孩子;
二是站在孩子的立場,和前任協商出新的交往方式,滿足孩子對父母雙方的情感需求。
不做夫妻了,但你們仍舊可以做成功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