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幾年隨著世界之間的聯系增進,英語在生活中的運用仿佛成為了不可或缺。所以很多家長都希望從娃娃抓起,教育好孩子既可以說好國語,又可以操著一口流利的英語。于是乎,很多家長為了能夠激發孩子的雙語可謂是用盡方式:只去國際學校、直接更換環境從小融入海外等等。只是,很多時候都不怎么成功,為此家長們不斷嘗試,希望找到真正可以一舉兩得的辦法。我們就來看看一些家長都遇到了什么問題。
家長所遇問題情況
根據網上一些海外教育的文章留言,我們總結出這樣一個大致問題趨勢:那就是很多父母都是在海外長期工作,比如美國、德國、韓國或是日本等等語種純正的地方,所以他們都面臨著帶著孩子在兩地跑的情況。而這也是他們希望孩子能夠流利切換語言,避免造成無法溝通的局面。
只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都不可避免的使得孩子更趨向于他們長期工作地方的語言。即便他們會為孩子買很多中文圖書,甚至每天晚上也會和孩子用中文溝通與為他們閱讀中文故事,但是在孩子們無法用中文準確表達某些意思的時候,依然會選擇運用他們長期聽到的語言來訴說。
我們舉一個例子:
有一對夫妻,長期在美國做生意,于是也讓8歲的孩子跟隨入駐美國。可是家里的老人都留在中國,可以說一家三口經常往返于兩國之間。然而,孩子畢竟是在美國接受教育,因此大部分時間都留在美國的,而且學校內的互動也都是純英語式的,這意味著孩子每天有將近80%的時間都在學習和運用英語。所以,孩子也就慢慢被美式英語的美式思維熏陶,逐漸喪失了對于中文的感知。家長也發現,即便每天晚上仍舊和孩子堅持用中文對話,但是孩子在反應后,也幾乎是運用英文回答,或者在為孩子朗讀中文故事的時候,有些詞語的解釋也只能用英語再表達一遍孩子才明白。
面對上述案例,一些家長也提出了他們的想法,他們認為雙語的學習總會有一門語言將占用大量時間,并且不同的學習方式會不斷影響孩子的思考方式,甚至在這一過程中孩子自身會對其中一門語言感覺厭倦。
比如學習中文的思維方式運用多了,就會影響英文的口語表達,這種思維方式下的英文表達就像是網絡翻譯出來的一樣;而英文的語言方法學多了,也會給中文的表達造成困擾,比如就主謂賓的情況他們會搞混亂,因為在英文倒裝句的前提下的順序根本和中文的不一樣。
但其實家長都非常擔心這樣的情況,那就是孩子在運用不同語言的時候,不懂得切換思考模式,導致孩子的回應經常出現混語情況又或是在中文思考模式下肯定無法反應英文對話。
可以說,當孩子長期在單一語言的環境(比如身邊人都說英語的情況下),想要其能夠自由切換不同語言,基本是不太可能的。除非是孩子極有天賦,而且天天在長時間下苦功夫,也許當孩子長大后會對其很有幫助。
比較認同的解決辦法
然而,在很多家長擔心的時候,有一位家長的發問引發了眾人紛紛思考:在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等雙語環境優秀的環境下,出道了很多又出英文專輯又出國語專輯的歌手,那是否孩子在雙語的環境下成長,就會更利于他們的雙語的教育呢?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
還是一對長期在美國工作的父母帶著孩子在美國生活,當發現孩子的英文越來越流利,而中文卻達到荒廢地步后,這對美國夫妻決定換到雙語國度的新加坡來讓孩子語言平衡。來到新加坡的學校后得知,雙語教育都是政策規定的,并且劃分為精英化與普及化。也就是說,學校會對語文能力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讓他們在擁有流利的英語運用下也保持對華文華語的興趣。
那么英語的必修,華語同樣必修。再加上新加坡本身的環境,國人占據大半,學校中的華裔學生非常多,孩子在與朋友交談的同時也可以進行雙語溝通鍛煉自己。可以說這省了家長的不少力氣,不用上了一天班還要晚上抽出大量時間陪著孩子學習中文。并且在專業的教育下,也不用擔心孩子的思維再變換亂而無法用其中一門語言進行流利對話。
不過有人也發出過疑問,認為在這樣的雙語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會不會在思維深度上缺乏單一語言環境的孩子?這個問題,李光耀就曾給出過答案,不僅不會,并且還會提升孩子本身的競爭力。
李光耀說,“作為華人,你英語說得再好,在西方人眼里,你還是華人。要是你沒有華文文化和華語,那是很可悲的”。如果在雙語教育強制性保障的地方,比如新加坡,家長們會明顯感受到雙語教育能夠為孩子帶來額外的競爭力。并且新加坡雙語教育的實踐證明,越早開始實施雙語教育,未來對語言的掌握就越可能更為精通。經驗表明,一個國家在制度化的保證之下,讓學生在幼年時期就開始學習雙語,即便第二語文缺乏家庭環境、屬于非母語源流,也能夠成功地實施廣泛的教育,并最終取得良好的學習成果。
雖然,生活環境、工作環境對于語言的使用,也直接影響到主導語言的地位。但是在正確的雙語教育體系下,確立雙語中主導語言與第二語言的關系,就會讓孩子語言的使用、推廣和保存得到妥善的發展。
-- 想了解更多私人財富管理、移民等資訊,請關注訂閱號“瑞銀私人財富俱樂部” 微信號:bjry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