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關于哲學的比喻 | 讀《哲學通論》

關于哲學,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辯證法大師黑格爾曾經作過許多生動形象而又耐人尋味的比喻。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廟里的神】、【廝殺的戰場】、【花蕾、花朵和果實】、【密涅瓦的貓頭鷹】、【消化與生理學】、【同一句格言】、【動物聽音樂】七個比喻。

圖片源于網絡,侵刪

一、廟里的神

1 “廟”之所以為廟,是因為廟里有被人供奉的“神”。如果廟里無“神”,那也就不成為“廟”。

2 同理,黑格爾認為,一個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沒有哲學,就像一座廟里,其他方面都裝飾得富麗堂皇,卻沒有至圣的神那樣。

3 因此,“廟里的神”是使“廟”成為廟的“靈光”,而“哲學”則是使人類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園”成為“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園”的“靈光”。——哲學史照亮人類生活、并從而“使人類崇高”的“普照之光”。

二、廝殺的戰場

1 哲學史上,每個哲學家都自以為找到了“廟里的神”,都以為自己發現了哲學的真諦,宣稱自己所理解的哲學才是唯一真正的哲學。所以,哲學家們總是互相批判,哲學的歷史就是哲學家們互相討伐的歷史,就像一個廝殺的戰場。

2 黑格爾認為哲學(領域)就是一個廝殺的戰場,而且是個永不休止的廝殺戰場。也就是,哲學史充滿著哲學思想的互批判,而且這種相互批判永遠也不會完結,不是“每一個殺死了另一個,并且埋葬了另一個”的情況,而是“殺死了一個,另一個興起,不斷往復”。正是在這樣不斷批判、廝殺的過程中,哲學才得以不斷發展、前進。

三、花蕾、花朵和果實

1 現象:花朵開放的時候,花蕾消逝;果實出現的時候,花朵消逝。

2 本質:表面上,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而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實質上,它們的流動性卻使它們成為有機統一體的各個環節,它們在有機統一體中不但不是互相抵觸的,而且彼此同樣重要,都是必要的,正是因為這種必要性,才構成了整體的生命。

也就是:花蕾孕育了花朵,花朵又孕育了果實。這并非一個否定的過程,而是一個“揚棄”的過程,結果果實的過程。

3 同理,哲學史上,后興起的流派,表面上宣稱“拒斥”、“終結”、“消解”、“摧毀”以往的哲學,但其實并非如此。

如果我們從“間斷”和“連續”的辯證統一中去理解哲學的歷史,就會發現,每個哲學體系的發展,其實是在流變之中,不斷地獲得了愈來愈充實的內容。

4 拓展:研究方法的發展亦是如此,從文獻研究、到量化研究、到質性研究,再到行動研究。每一種研究范式的發展,并不是單純地否定前面的范式,而是在前面范式的基礎上發展、結果,并包含了前面范式的精華。

四、密涅瓦的貓頭鷹

1 密涅瓦的貓頭鷹,它不是在旭日東升的時候在藍天里翱翔,而是在薄暮降臨的時候才悄然起飛。

2 黑格爾借用密涅瓦的貓頭鷹在黃昏中起飛來比喻哲學,意在說明哲學是一種“反思”活動,是一種沉思的理性。

3 按照其說法,如果把“認識”、“思想”比喻為鳥兒在旭日東升或艷陽當空的藍天中翱翔,那么,“反思”當然只能是在薄暮降臨時悄然起飛。

4 同時,黑格爾把哲學比喻為黃昏中起飛的貓頭鷹,還有另一層深刻的含義——哲學的反思必須是深沉的,自甘寂寞的,不能搞“轟動效應”。

五、消化與生理學

1 人們普遍有一種誤解,認為,邏輯學是教人思維的。而這好像:生理學是教人如何消化的。

2 細細推敲,似乎這一說法的確不妥。人是憑借消化的本性去消化,但是人并不能自發地掌握消化運動的規律,所以需要學習生理學。

3 同理,人本身會憑借思維的本性去思維,但是人并不能自發地掌握思維運動的規律。而邏輯學的學習,是使人“自覺到思維的本性(思維運動的邏輯/規律)”,進而去達到真理性的認識。

4 拓展:認知與元認知亦是如此之理。人本身就有“認知/認識事物”的本性,但我們卻不了解“自身認知的規律特點”,因此需要不斷學習,去認識自己的認知,這就是元認知。

六、同一句格言

1 同一句格言,在一個飽經風霜、備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說出來,和從一個天真可愛、未經世事的孩子嘴里說出來,其含義是根本不同的。

2 黑格爾通過這個比喻試圖告訴我們,哲學不僅僅是一種深思明辨的理性,而且是一種體會真切的情感。哲學并不是現成的知識,不是僵死的概念,不是刻板的教條,因此,不可能速成。哲學是一個熏陶的過程、體驗的過程、陶冶的過程,是人把自己培養成人的過程,是一件“終身大事”。

七、動物聽音樂

1 動物聽音樂,可以聽到音樂中的音調,卻不能理解音調的一致性和和諧性,不能洞察其中的深刻含義。

2 哲學也是如此。哲學不是現成的知識,光憑接受和套用就可以。同樣也揭示了形成哲學智慧的艱難!

3 拓展:做研究亦是如此,不是自以為讀了點研究方法論的書就會做研究,需要在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行動的過程中,才有可能明白和掌握研究方法的原理和方法,才能深刻體會到具體方法與具體問題的適切性。這是無法教的,是需要通過自身實踐去學習和掌握的。


參考文獻:孫正聿.哲學通論(修訂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9-16.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