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同事更新了一條朋友圈,大致是說想家了,然后很丟臉的還流眼淚了。于是,我馬上私信她問怎么回事。解釋后,才得知,原來是因為生活太平淡無聊,所以很自然的思念起家鄉的父母和一切,想著自己如果在家的話,或許不用一個人忍受著生活的種種,因為畢竟有家、有父母的分擔和陪伴。然后,她又問我想不想家,我說只有遇到困難的時候才會想。其實,想想我們的答案,還有其他各種可能的答案,不外乎一種情況,就是當我們有需求的時候,才會以逃避的姿態來想到自己的家和父母。當你高興、繁忙時,反倒是很少有時間和精力顧忌到這些和自己的過去有關的話題。當然,這種情況多發生在獨自在異地工作的你我他身上,而對于坐擁自己家庭、親人的人們來說,也許不會有這種深刻的體會,因為多半也沒那個必要。
常會看到各種更新上引用“歲月靜好”的話語,然而對于還青春年少的你來說,平平淡淡、安安穩穩的生活,真的就會好嗎?至少我不這么認為,因為一閑下來,不可避免的,就會胡思亂想,以至于無病呻吟。也許自己就是操勞的命?享不了悠閑帶來的清福?但回頭再仔細想想,其實事情很簡單,無非是忙碌的時候,自然而然把眼前的工作放在第一位,忙好當下就已經很不錯了,哪有閑心肖想其他?然而清閑時,則不然,這種無事可做或是清幽的狀態直逼你去面對自己的人生,去思考一系列你拿忙來當幌子不想去觸碰的難題和憂慮。清閑迫使你去著手考慮你曾經不想考慮的東西,逼迫你去面對難題和困惑。
那么,問題就來了。因為不想去想,不想去碰觸,所以就找理由去逃避,或者無病呻吟,或者因為思念黯然神傷。而這也成了一種令人匪夷所思的生活常態:常常朋友們相互抱怨著要不太忙太累,要不無聊心煩。我們被生活拍扁磨圓,內心也逐漸失去了某種支柱和信仰,于是只剩下忙與不忙這兩種鮮明且對立的狀態,疲憊的內心除了這些,再不能承受其他凡事的叨擾,我們變得既無堅不摧,又脆弱異常。
非常羨慕那些即使在繁忙的勞碌與奔波中,依舊能保持自己對生活的小情趣的人們。我的朋友中有這樣的人,但很少。于是,每當我碰到似乎過不去的坎兒的時候,我就會第一時間想到他們,因為她們的內心是柔軟溫柔的,不僅僅有忙與不忙這2兩種選項,還有豐富個人內心世界。往往是他們隱藏著的那一面會令你驚奇不已,于是也期望能在他們的帶動下,自己可以走出陰霾。我羨慕他們的那一份淡然與堅持,能夠在煩躁的環境下,依舊保持自我,就像在的奔涌人流中,勇敢地回頭,看看別人眼中的自己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