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闡述一下自己閱讀與寫作這篇書評的感受。我選擇了黃翔鵬先生此篇文章作為書評的載體,原因很簡單:1. 經過老師推薦,權威性強,學術性高,價值毋庸置疑;2. 相對篇幅較適中,在能力接受范圍之內。
第一遍閱讀時,并沒有把具體內容看得仔細,而是盡力讀出整篇文章的架構與思路,在此,我由衷地敬佩黃翔鵬先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其文章整體架構清晰簡潔,并無一絲冗雜。第二遍,則是有意識地去讀整體架構之下的次級結構與其中的內容,并進行相關標注。 在整理好整體框架和次級結構,以及對文章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開始正式動筆,列出自己寫作書評的架構。
提到書評,我坦誠地講,我認為自己并沒有資格與學術權威對黃翔鵬先生的文章進行評說。原因很簡單:1. 我讀書太少,見識淺;2. 黃先生的寫作這篇文章的時間(半年)與我對此篇文章寫書評的時間(一周)不成正比。但是,作為非音樂學專業的我來說,依舊堅定地寫下這篇書評,作為難得的學術訓練,對文章中的些許問題做個學術回應與個人不自量力的解讀與感受。
一、作者簡介及文章背景
黃翔鵬先生,1927年出生,1997年去世。曾仁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曾任所長、音樂史學家、民族音樂學家以及中國傳統音樂學會會長。他畢生致力于中國傳統音樂研究,在音樂考古學中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他在音樂學界的影響力不容忽視。他的學術思考為后世留下了豐盈的文化遺產,他以史學觀念對中國傳統音樂進行了更高視角的探索與研究,為中國傳統音樂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地基,鋪下了更加平坦的道路。
本文為作者在1987年夏“亞太傳統音樂國際研討會”上所作的主旨發言,此次會議是我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音樂學國際學術會議。全文結構清晰,邏輯縝密,深層思考,給音樂學界的研究帶來了獨特的啟發。
二、《論中國古代音樂的傳承關系》的全文架構
整篇文章共分為上、下兩部分,第一部分又包括三節,第二部分包括六節。每一部分的每個章節都有其所探討的主題,首先,我以思維導圖的方式直觀呈現兩部分九節的主體內容:
三、主要章節概述
上篇的第一節——在一片“失傳”聲中傳承下來的中國傳統音樂,作者通過提出問題,引用先哲“今人求古樂太深,始以古樂為不可知”,引出答案,提出了明確的觀點,古樂并非客觀存在的虛擬幻影。之后,以三種絕對界限——夷夏之辨、雅俗之分、古今之別,進行了分析與論證,指出三根絞索實際上是政治背景與禮治社會的產物。最后,作者以宏觀的視角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社會制約進行了觀照,并借此引出第二節主題。第二節主要論述了今樂種存在古樂面貌因素的四種情況,其中,作者以相對較大的篇幅闡述了在古譜解讀工作中蘊含著的傳承關系。作者以楊蔭瀏先生的《白石道人歌曲》與古琴曲《廣陵散》為例,說明了打譜人的綜合素養以及氣節。第三節中,作者提出問題:傳統的大河又是怎樣流動的呢?三個階段三次斷層,無論是先秦的鈡罄樂,還是歌舞大曲為代表的額中古伎樂,亦或是以戲曲為代表的近世俗樂,都出現著表面性的斷層危機,實質上的今樂對古樂的傳承關系。在本節結尾處,作者以排比段的形式,三次吶喊出歷史對我們隱忍他與警告,吸取歷史教訓,思考新的路徑。
下篇中,作者以學術嚴謹性與創新性,把中國傳統音樂的五大類分類法劃分為四大類,即:民俗型、樂種--雅集型、劇場型、音樂會型、并指出了由古至今的斷層、在“四大分類”的基礎上,又出現了“五大集成”——《民間歌曲》、《民族民間器樂曲》、《戲曲音樂》、《曲藝音樂》和《琴曲》,在政府的支持下,維護音樂遺產勢在必行。此外,作者以梅蘭芳先生提出的“移步不換形”的藝術原則,加以運用到學術研究中,以難以察覺的方式緩慢變化。之后,作者以三個不同的角度對中西文化差異進行了解讀,并尋求中國傳統音樂的本源,對處于危機聲中的傳統音樂進行收集、整理,保存工作,并以不斷變化的教育體制對青年人進行合理地培養。
四、個人解讀
1、我認為,作者在通篇都在以歷史坐標對論點與論據進行論述,以歷史維度進行宏觀視角的觀照,以歷史的文化語境進行代入與闡述。先生從多個維度,對中國國傳統音樂進行剖析,其學術研究的方法值得借鑒與模仿。
2、優點:邏輯系統強大,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過渡自然。結構清晰。文字風格正如木心先生所言“序要好好寫,也要寫成“蛋糕上的櫻桃”一樣,樸素之風中帶有一針見血的直戳胸臆。
3、缺點:單純地以個人視角來觀照黃翔鵬先生此文的局限性,先生在一定程度上并沒有直接對“傳承關系”進行直接闡述,更多地是我們自己來梳理。但是,終究,也許是我學識疏淺,難以完全咀嚼 的緣故。
最后,還是以自己對文章部分句子粗淺的評論,對先生表示深深的敬意。
最近十多年來,我們通過對先秦鈡罄樂的研究,漸漸辨別出清代擬制古代雅樂樂器的幾乎充斥全盤的虛偽性。其中某些樂器甚至可以假到僅供擺設而完全不能用于演奏的程度。
我認為,以小見大,不僅僅是鈡罄樂的“虛偽”,更是中國社會的某些“虛偽”的本性被挖掘出來。只擺設而不演奏,已經不僅僅屬于音樂范疇,更是屬于中國社會根深蒂固的“禮儀”與“政治功能”的強大。因此,我們需要以宏觀的視角對中國傳統音樂進行合理地觀照,平衡與認知“古樂”與“今樂”的關系。
打譜人胸中存有傳統琴曲的百曲、千曲,并且能從藝術上辯知大體上略同的記譜在不同樂曲中的具體差別,才可能不經直接傳授而根據琴譜追索出它的風貌。
這句話令我感動。尤其對于古琴來說,打譜,并非機械地在通用打譜軟件上機械地按照譜面上的音符與表情記號等進行敲打,而是用“心”,去琢磨,去體會,在打譜過程中對琴曲的理解啟發出更深層次的詮釋。因此,通過此種間接經驗來進行風貌的追索,亦珍貴。
歷史上的“今樂”,事實上是古樂生命的延續,它在傳承過程中分別以原始面目、漸變的面目、發展了的面目流傳至今。
由此我的解讀為,今樂的源頭是古樂,今樂又是對古樂的傳承,無論是漸趨變化還是全盤繼承,“源頭”,都不容忽視。這種傳承關系,更是社會功能的演變,也是統治階層的不斷變遷,更是文化符號的不同標志。看似今,實則古。這,也許才是健康地“成長”。
失傳了的東西卻以形態的改變重新獲得新的生命,并且逐步把中國傳統音樂推向更高級的發展階段。
這句話使我想起剛剛讀完的朱光潛先生《談美》中對“創造”的解讀——舊材料的新綜合。那么,這里“失傳來的東西的形態”,即為舊材料,“獲得新的生命”,即為新綜合。這也是中國傳統音樂的美。
書評最后,我想說,我所做的遠遠不夠。如今的我只能做到“述”,盡自己最大努力進行對文章架構與內容的理解與簡要概況,而對于“評”,我至今仍難以真正做到,原因在首段已經闡明。老師曾說過:
讀書,需要先理解,后判斷。
而我現在,甚至連徹底地理解都難以做到,而客觀冷靜地學術判斷,更無法達到。但是,這些問題也都不成問題,最重要的還是個人對學術思維的訓練以及讀書意識的增強。道路曲折,前途光明。道阻且長,行則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