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講,我們說過A計劃是把你打造成一輛賽車,A計劃共有九段,這一講我們講A計劃中的初段。
我先告訴你一個神秘獎項,叫“一丹獎”,創辦人是騰訊的聯合創始人陳一丹。請注意,這個獎項雖然只針對教育,但是它的獎金卻比諾貝爾獎高出好幾倍。獎金有三千萬港元,外加一枚純金獎牌,這金額幾乎是諾貝爾獎的三倍半。
那首屆“一丹獎”頒發給了誰呢?是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你看,這個獎項含金量這么高,那德韋克教授到底做出了什么樣的教育研究成果,能這么值錢?
先賣個關子,這個研究就是我們今天的謎底。請你記住這個懸念,現在我們正式進入主題,初段:閉環。
懂圍棋的朋友知道,對于很多職業棋手而言,一輩子最難忘的就是入段,也就是拿到初段,比后來拿冠軍還不容易。
認知行為的閉環
我們《人生算法》的初段是閉環,什么叫閉環呢?
“閉環”這個詞,來自PDCA循環,又叫“戴明環”,是美國管理學家戴明博士提出的一個模型。管理學上的閉環,包括四個詞:計劃、執行、檢查、處理。
如果我們用放大鏡來拆分認知行為,一個完整的閉環有“感知-認知-決策-行動”這四個動作,四個動作頭尾相連形成圓圈。
所謂初段的閉環,就是指我們要積極去做這四個動作,把閉環完成。
用我們日常生活的視角去理解,閉環就是把一件事兒做完。我們平時夸一個人靠譜,也就是說他能夠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你可能覺得這事聽起來不難啊,但它對于一個人,一家企業的早期發展都至關重要。
扎克伯格創業初期,在Facebook的辦公室墻上貼了這么一條標語: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這個行動準則,就是要激勵員工按時交貨,快速行動。
要是團隊里有人不同意怎么辦呢?亞馬遜的貝佐斯也碰到了這個問題。他的解決辦法是:“不同意但執行。”貝佐斯有一句話,說服不同意的員工特別管用,他會說:“你看,我知道我們意見不統一,但你愿不愿意跟我賭一把?”這一句話,就把員工快速拉回到完成閉環的軌道上。
靠譜閉環,對于企業家而言,就是要敢于決策,敢于拍板。對于個人而言,就是敢于行動,敢于試錯。
閉環這么重要,似乎也并不難,但為什么我們真實生活中,它又顯得這么稀缺呢?你看,不管是一個人做到靠譜,還是一個企業做到及時交付,都特別不容易。為什么呢?根據我的觀察,主要有這四種情況的問題。
第一種情況是:事情本身難以形成閉環。
比方說,有陣子海外地產特別熱,但是這個生意要做大卻不容易。
一方面海外買房這件事鏈條特別長,看個房得跨國飛行,溝通成本高,付款麻煩,交易難以形成閉環;另一方面,客戶特別散,要在全國撒網捕捉用戶,營銷難以形成閉環。所以海外的地產項目一般規模不大。
第二種情況是:個人或者企業的能力難以形成閉環。
我接觸了很多創業的朋友,觀察到一個很反常的現象,那就是燒烤攤老板比明星企業的副總裁更容易創業成功,為什么?
燒烤攤的生意雖然小,老板的受教育程度也未必那么高。但是他需要完成找場地、進原料、生產、銷售等等。所以燒烤攤老板其實具備了靠譜閉環,從實戰的角度,把生意的整體邏輯走了一遍。
大公司副總裁呢?他的學歷雖然很強大,位置很高,經驗很豐富,但他的工作只是一個大系統中的一個環節。一旦獨立創業,他可能反而不能靠譜地完成閉環。
第三種情況是:不愿意把手弄臟。
定戰略大家都愿意,卷起褲腿下地干活,很多人就不肯了。他心想,這種臟活累活,怎么可能由我干呢?
第四種情況是:堅持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通常的做法是,把每種路線都嘗試一遍,非要找出最優解來。這樣有著積極一面,要求高質量。但是大多時候,完美主義會造成拖拉,阻礙了閉環的完成。而且操作成本太高,現實生活中最優解很難短時間找到。
完成閉環對人有什么要求?
很多人說靠譜就是把事情完成,給別人一個交代。這么想,其實掉入了“討好型人格”的陷阱,你容易太在意他人的評價,而不是從事物最終的對錯來出發。
既然不是給別人一個交代,那么就是“給自己一個交代”嗎?
也不對。完美主義者就是典型,他們總想證明自己聰明、正確、高瞻遠矚,絕不輕舉妄動。本質上就是害怕失敗。
那你應該怎么辦呢?一種不起眼的小動物,螞蟻,給出了正確答案。
科學家們發現,螞蟻一旦找到了食物,一大群螞蟻出動搬運,不管地形多么復雜,食物距離多么遙遠,螞蟻幾乎總能找到一條最優路線。它們是怎么做到的?
一開始,每個螞蟻都隨機選擇一條路線,并且留下了信息素,也就是記號。隨著若干只螞蟻找到了食物,也留下了若干條搬運道路的信息。最后,短路徑里的螞蟻數量總是比長路徑上的螞蟻數量要多。
因為路越短,相同時間內往返的次數就越多,也就在路上留下了更多的信息素,所以其他螞蟻就會聚集到最短的路徑上去。
螞蟻們不停重復這個過程,最終總能找到一條最優路徑,這就是著名的“蟻群算法”。
單只螞蟻的行為極其簡單,行為數不超過10種。但成千上萬只螞蟻組成的蟻群,卻能擁有巨大的智慧。
我們每一個小閉環就像一只小螞蟻,單個閉環可能非常簡單,但是多個閉環連貫起來,就厲害了。
遇到問題我們與其去悶著頭想,憋大招,不如邁出雙腿,先完成一個閉環再說。勇于嘗試,不停修正,最終你自然會一步步逼近問題的最優解。
所以,我們在閉環這件事上吃的虧,并不是“怎么干”的問題,而是“干不干”的問題。真正的問題出在了思維方式上。
做個成長型思維的人
這就需要揭開,開頭我們埋下的謎底了。拿了教育大獎的卡羅爾·德韋克教授,她的獲獎課題是什么?她就是探討了“固定型思維模式”與“成長型思維模式”這兩種思維模式之間的區別。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所有的事情都離不開個人努力,這個世界上充滿了那些幫助我們學習、成長的有趣挑戰。
而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被決定了,不會變化,而別人的評價就是給自己下結論。所以他們極度在意外界評價,重要的不是事情本身的樂趣,而是我要獲得正面評價。
你可能覺得固定型思維的人太傻,哪有人這么想,但其實大有人在,甚至我們自己身上可能就有些固定型思維的影子。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的人,在真實行動上有什么區別?
德韋克教授先用測評把學生分成了“成長型”和“固定型”兩類,然后觀察他們在面對挑戰時的真實反應。
在香港大學,老師上課都是用英語的,但有些學生入學的時候英語并不流利,所以他們理應盡快提高英語水平。德韋克教授調查了兩類學生們參加“英語提高課程”的意愿,統計顯示: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非常踴躍,而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學生卻反應不積極。
為什么呢?因為固定型思維的學生不想暴露自己的不足。為了在短時間內看上去聰明,他們寧可拿自己的前程去冒險。你可以想一下,身邊是不是有很多這樣“怕犯錯的聰明人”?
那怎么才能培養成長型思維的人呢?
德韋克教授和其他團隊合作開發了一款“獎勵過程”的游戲。 學生們每一步的努力、策略和進步都會受到獎勵。而不會像應試教育那樣,只獎勵結果,只有高分才算成功。
隨著游戲的深入,孩子們想出更多的策略,當遇到特別難的問題時,他們也展現了更為持久的韌勁。
德韋克教授有很多成功案例,美國紐約州有個地區,四年級教學水平遠遠落后。采用了成長型思維的方法之后,只用了一年,學生數學成績就升到紐約州第一名,這就是成長型思維帶來的變化。
本講小結
閉環是為了形成一個反饋系統,給自己的未來按下啟動按鈕。
我們通常認為,閉環是為了給別人一個交代。其實不是,它甚至也不是為了給自己一個交代,而是要給未來一個交代。
只有邁出行為的第一步,你才能和未來有了鏈接。這樣你就能理解了,為什么閉環是人生算法A計劃整個九段的基石。
思考題
我給你留一個思考題:你自己的思維模式是“固定型”還是“成長型”?
? ? 實事求是的講,我的思維模式在固定思維和成長型思維之間徘徊。當我整個人狀態比較好時,我覺得一切都可以向好改變,而目前的工作狀態生活狀態也只是在轉變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復利或者成長達到直線上升是幾乎不可能的,目前我的狀態是螺旋式上升的一個環節,只要總體在向著正能量的方向走就是可以的。
? ? 但是當我遇到問題,無論在親子教育還是在工作,我又會陷入固定思維模式,認為我的能力也就如此,如同基因已經設定了參數,我所有的努力都抵不過基因的強大。這種又忽略了模因的存在,忽略了基因并不能起決定作用,因為我們可以反思可以再計劃再行動。
? 本文講了如何培養成長型思維,形成閉環。所謂閉環就是計劃、執行、檢查、處理。而對每一件小事情做好閉環,做好這四個環節,然后給予適當的獎勵。比如最近因為購買粉碎機,之前把這件事委托給了別人,但是他最近天天出差,其他同事也都是出差當中,指望不上別人,所以要做的就是如何做好這件事,先查好附近的機電市場,然后確定型號,然后去機電市場買好聯系讓讓他們送貨上門,最后搞定這件事。而這件事也只是我廢棄物項目里的一個小環節,這個做到了,那么進去下一個環節,粉碎、發酵,然后再進去下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彈一個環節的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