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個人吧,倒也矯情,不然也不會在這高中畢業近一年的時候,感懷自己的高中生涯(ps:此為背景)
這里還要交代一下:依稀記得高中語文老師說,文章要有主線;主線,又有明線暗線之分巴拉巴拉什么的。老師的教導不好違背,畢竟當年是謹遵老師教導才在高考時越過了獨木橋,可這篇隨筆,我且叫做“雜文”既是“雜”文,倒也懶得遵循什么主線了,想到什么說些什么吧。
但既然回憶,便也要有個時間原點,既要選取原點,便得找個里程碑式的時間節點,想來想去或許高考就是那個原點吧,向負軸是我高中時代,向正軸是我大學生涯。
高中三年,說苦倒也歡愉,說樂卻也經歷了坎坷。高中時最常聽的話就是“努力吧,上了大學就解放了,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現在回頭看看,還真是天真,不過,暫時先壓下這一層不說,繼續回憶高中時代。
講真,高中三年是我收獲感情最真摯持久的三年([em]e400840[/em]想歪的自己面壁去)但絕不是因為畢業不久,大家感情還未淡,而是因為那時的我們真的心連在一起奮斗過,那時為了面對高考,每個人都有莫名的壓迫感,盡管說吧,不像電視里看到的那樣人人自危,學白了少年頭,卻也是有種火燒眉毛的緊迫,自然而然的,大家有了種類似于惺惺相惜的戰友情懷,大家抱團在一起,共同抗御著高考寒夜的孤獨與緊張情緒。
步入高三,學校單獨給我們在學校一隅安排了一棟教學樓,獨立的小廣場,高大的樓體,泛著藍光的玻璃幕墻以及樓前圖書館墻上一月一換的月考年紀排名,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訴我們“向高考致敬”但高考什么的不是我今天回憶的重點,時值今日,高考留給我的記憶已經不多,我甚至都快忘了什么叫動量定理。可我忘不掉的是學校門口早餐攤位的各色煎餅;忘不掉的是每天課間,男生女生都呼朋引伴的結伴去廁所;忘不掉的是每天下午大課間,一窩蜂的跑去學校后門買麥多餡餅;忘不掉的是第一節晚自習結束后一起去操場跑步,去壓草坪;忘不掉的是放學后騎車回家路上的“垃圾食品”……
高中很累,卻只是學業壓著,沒有紛雜的事務擾人,因為父母在身邊,他們就是天,就是地,讓我們無憂無慮,可那時,年少!無知!把在一切看的理所當然,肆意揮霍著父母的愛,晚上放學后在家挑燈夜戰,爸媽送來的水果夜宵,在一盞臺燈下,這是多么溫馨的畫面,有多少這樣的美被我們忽略。
終于,不管經歷了什么吧,我們來到了大學,懷著前面提到的“上了大學就解放了,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心理來到了大學;滿懷著一腔熱血競選了班委,參加了學聯;憧憬著四年的快樂時光。
然而。。
現實的大學給了我一記響亮的耳光“醒醒吧,孩子!”
“班”不再是曾經意義上每天坐在一起打打鬧鬧,一起上課嬉笑,擁有自己固定桌椅,擁有不變同桌的班;曾熱心的社團活動,卻也因與班級事務,個人私事不斷發生沖突而開始略顯沉重,身邊不斷有退出部門的事情發生;個人生活,身邊沒有了父母的陪伴,生活的點點滴滴事無巨細都要自己去打點,漸漸學會了向家里報喜不報憂,曾因一周內連續的幾場活動攪得自己發炎上火,卻也沒和幾個人說過,自己的痛自己處理,再苦再累,當爸媽接起電話的一刻,也給他們個笑臉。
但。
既然選擇了這條路,跪著也要走完。作為班長,團結起全班同學是自己的責任;作為干事,全心全意組織好每一次活動是自己的責任;面對生活,讓自己變得強大是自己的責任。責任或許就是所謂成長的意義,也許,當承擔責任真正內化成為行動一部分,我們就真的長大了。可我……真的還不想長大,失去的那份童真或許再也找不回來,長大所要付出的代價…………
說了很多,回頭看看,好像滿滿的負能量[em]e101[/em],放眼看看那些開心的事吧。
走進大學,尤其來到外省,才真的看到,原來世界可以這么大;步入大學才真的發現,原來自己的想法有這么多途徑去實踐,去轉變為現實;漫步大學,才真的理解,人際交往真的是一門學問……一年的大學生活帶給了我很多,作為象牙塔與社會的過渡門檻,在大學,收獲的不應該僅僅只是知識,大學搭建的廣闊平臺應該是我們學習為人,學習專業外技能的極佳場所。作為我們面對社會洪流的最后屏障,我更應該懷著一顆赤忱,敬畏的心去面對它……一年之際,就把這篇隨筆寄予它,也愿自己走好今后的每一步吧。
(夜里興起而作,早上起來又續了些內容上去,也沒打什么腹稿,做什么構思。結構混亂,主線不明,沒有突出重點,用詞不夠細瑾……毛病一大堆,很難說是一篇能拿高分的應試作文,就算當做日記也不是一篇好的日記,也許是因為心緒不寧吧,想到哪寫到哪,只是為了給自己這一年一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