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幾天與一個朋友聊天,她告訴我她最近很焦慮:事業陷入了瓶頸時期,想辭職,又不敢保證會比現在過得更好,留下來,日復一日機械重復且看不到希望的工作又讓她倍感煎熬,每日的糾結讓她產生了深深的焦慮。
?國企中那種不痛不癢的消磨生命、我理解,但我無法幫她做出決定:因為我這個朋友已接近四十歲,這個年齡的女人不適合再幻想什么霸道總裁來拯救自己,在原來的行業已工作近二十年,不管辭職與否,都是她人生中的重大決定,必須她自己取舍。
? ? 我們為什么會焦慮?首先焦慮來自于自我意識的覺醒,在與自己內心對話的時候,我們發現自己的人生出了問題:我們渴望的和我們實際狀態存在很大差異,我們沒有成為想要成為的人,于是產生了焦慮。比如自我開始在簡書寫文章以來,也逐漸產生了焦慮:每日更新文章對自己知識儲備的挑戰、是編輯排版美工方面小白的尷尬、辛苦寫出的文章無人問津的沮喪、對公眾號運營技巧一無所知的擔憂等等。那么多人,比你優秀還比你努力,你該怎么辦?對我來說,唯一的辦法就是學習、不斷的學習,盡力縮小自己與領先者的差距。
? ? 其次,焦慮是一種病,是病就得治。一個人的欲望和能力之間必須成正比,當我們產生焦慮,根源就是我們的欲望與能力之間產生了不協調,知道了焦慮的根源,我們也就能找到治愈焦慮的方法:要么抑制欲望的膨脹,要么提升自己的能力,必須尋求到兩者之間的平衡。
? ? 我幫那位朋友分析了現狀:國企中那些讓人詬病的種種,大家都懂的,但是、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工作多年,她雖然努力卻缺乏晉升空間,無法做到本行業的高層;愛好寫作且有一定寫作功底,但僅僅停留在愛好而已;喜歡健康養生、考取了公共營養師,卻缺乏一個應用的平臺,證書成了一張廢紙。三個發展方向都可以選擇——關鍵是,能否做到能力范圍內的最優?如何取舍、還要靠她根據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做出判斷。
? ?當你成為某個領域出類拔萃的人物,就可以有更強勢的選擇權,如果做不到,那對不起、你沒得選擇,只有降低對生活的期望值。當你真正認識了自己,你的焦慮也就不治而愈。
? ?如果有更好的生活,我一定盡力去追求;如果沒有,這樣活著也不錯。
? ?親愛的,你的焦慮治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