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又參加了汕頭大學的畢業典禮。
他已經連續參加了16年。
并發表了《道力之限,要靠愿力突破》主題演講:
每年參加汕大的畢業典禮,我內心總是充滿喜悅。在湖堤散步,在真理鐘下聽同學們朗讀志愿,歷歷在目,聲聲入耳,處處感到急不及待要朝理想出發的活力。
特別是今天,看到你們興奮的臉,如果會堂內的正能量可以灌入瓶中,一定可讓我精力再延長 90 年。感謝大家與我分享這快樂時刻。
我明年 90 歲啦,一生志在千里,也知似水流年;我年輕過,歷盡困難試煉,我深刻知道成長之路是非常不容易的;在高增長機遇巨浪中,愚人見石,智者見泉。
因循的并發癥是不思不想和無感無知,在人工智能世代中肯定過不了關;駕浪者的基本功,時時刻刻要靈敏、快知快明,要有獨立思考悟力、能運用想象,把現實、數據、信息合組成新。
愚人只知道“為”(to do),智者有愿力,把“為”(to do)變“成為”(to be)。“愿力一族”是如何修煉?如何處世?如何存在?
愚人常常抱怨,變得墨守成規是被逼出來的,被制度營役、被繁文縟節捆綁、被不可承受的期望壓至透不過氣;他們渴望“贏在起跑線上”,希望有個富爸加上天賦的優越組合,認為“人能弘道”、改變塵世復雜和無可奈何的扭曲太負重,“道能弘人”肯定更舒服。
這樣的心態,他們已“輸在起跑線上”。傳統中國的智慧告誡我們命與運是互動交織的,擁有一切,也可以一無所有。懂得“善擇”才是打造自己命運的保證。而命運大贏家的夢幻 DNA 組合,是科學心智與藝術心靈的組合,才可把潛能修煉為出眾的人生。性格基礎是意志力,自律的堅持和創意潛力相形相塑,才可達致擁有挪移心外喧嘩的處世心力。
自律是鐵杵成針的意志功夫。每個希望成為大舞蹈家的人,每天面鏡,并非顧影自憐,而是不怕疲憊、不怕痛苦,一而再,再而三,修正追求舉重若輕的完美,技巧內化自我之中。走到臺前,“身與物化,意到圖成”。
我今天為什么選擇舞蹈幻燈為背景?詩人葉慈的提問,一矢中的,“怎樣才能從舞蹈之中辨別真正的舞者?”舞蹈家個性魅力觸動觀眾,凝住一瞬永恒,藝術映照人生,啟迪感召每一個人逾越艱難超越局限,追求更高的水平,開拓無限的可能。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去年我和一位多年在汕頭大學服務的老師的對話,當我感謝他多年孜孜不倦培育學生時, 老師引用王陽明一語:“千圣皆過影,良知乃吾師。”良知是成就尊嚴和有存在意義的明燈。
各位同學,道力之限,要靠愿力突破,我知道,你們一定會懷著謙恭、感恩的心,以信心和想象力追求一個開放、進步的世界,建立一個關懷的社會,成為真正的舞者,今天你以汕大為榮,明天汕大必將以你為榮。再次祝賀你們!謝謝大家。
從這長達千字的畢業致辭中,
我們不難提取出其關鍵詞:
抓住機遇
敢于實踐
自律自強
保持良知
李嘉誠從一個少年喪父、窮困潦倒的草根,
一步步成為受人敬仰的成功商人,
其中的創業故事,幾乎家喻戶曉。
可有幾個鮮為人知的小故事,
我還是想跟大家分享下。
故事一:呵護員工的善意
1994年的某一天,李嘉誠正準備外出。在公司大門口,有位員工攔住他說:“老板,你一身黑色西裝,卻戴著紅色領帶,有點不搭。”李嘉誠思考片刻,點點頭贊許地說:“你說得很對,謝謝提醒。”并轉身去辦公室換了條黑色領帶。
他再次回到大門時,那位員工看到他換了領帶,心滿意足地走開了。李嘉誠見他走遠了,才從包里拿出原來的紅色領帶換上。一旁的保安見狀,很不理解,問道:“老板,你怎么又換上了呢?”李嘉誠笑著說:“其實我今天要見一位老朋友,他每次看到我戴紅色領帶,都說好看有精神。他喜歡紅色而不是黑色的領帶。”保安更加不解:“那你剛剛為什么不直接解釋呢?”李嘉誠說:“剛剛那位同事雖然他不知道內情,但他能細心地發現我身上領帶與服裝搭配不協調,并熱心地告訴我,所以我必須用我的行動來保護他的熱情。”
故事二:聽母親講故事學會誠信
1957年,李嘉誠的塑料花生意火爆,一時供不應求,出現以次充好應付訂單的問題,并遭到客戶投訴和追款,工廠瀕臨破產。李嘉誠的母親莊碧琴知道后,讓他泡杯功夫茶,并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潮汕老家開元寺主持元寂想選個接班人,就給兩位得意弟子一寂和二寂各發一袋稻谷,讓他們拿去播種,到第二年,誰的收成多,誰就做主持。結果第二年,一寂挑來滿滿一擔谷子,二寂顆粒無收。元寂宣布二寂是主持,因為他當初發放的稻谷是煮熟的。母親語重心長地跟李嘉誠說:“經商如同做人,誠信當頭,則無危而不克了。”李嘉誠從此銘記誠信經營,并轉危為安。
故事三:一枚硬幣都得撿
某次,李嘉誠從飯店出來時,不小心將一枚硬幣掉進了洞里。他蹲下去費力撿卻怎么都弄不出來。剛好有個小伙子經過,看到是李嘉誠,問他有什么要幫忙的嗎?李嘉誠說出原委。小伙子順利將硬幣弄出來,李嘉誠拿到硬幣,掏出100元給他做謝禮。小伙子不解地望著李嘉誠。李嘉誠解釋道:“若我不去撿硬幣,它就會從世界上消失。而我給你100元,你可以去消費。我認為錢可以拿去使用,但不能浪費。”
故事四:教導孩子勤儉節約有愛心
李嘉誠無論多忙,逢周一晚上都要跟家人一起吃飯,而他對孩子的教育更是上心。兒子李澤鉅和李澤鍇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做雜工、侍應生。李嘉誠很少讓他們坐私家車,卻常常帶他們坐巴士。有一次,香港刮臺風,李嘉誠家門前的大樹被刮倒了,李嘉誠看到兩個菲律賓工人在風雨中鋸樹,馬上把兒子從床上喊了起來,指著窗外的工人說:“他們背井離鄉從菲律賓來到香港工作,多辛苦,你們去幫幫他們吧。”
故事五:高度自律
李嘉誠不論幾點睡覺,一定在清晨5點59分鬧鈴響后起床。隨后,他聽新聞,打一個半小時高爾夫,然后去辦公室。李嘉誠從早年創業至今,一直保持著兩個習慣:一是睡前看書,二是晚飯之后看十幾分鐘英文電視。李嘉誠將清代左宗棠詩句:發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擺放在辦公室最顯眼的地方,并作為自己座右銘。
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及細節,
往往最容易出賣他。
李嘉誠受人矚目的,
不僅是他商業上的成就,
更有他獨特的人生智慧。
(本文素材來源:網絡)
更多潮汕人文風俗及人物故事,請看往期連載小說《潮汕小鎮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