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聆聽了月華籠露華伯樂,關于微小說創作的經驗分享,結合我在簡書讀過、寫過的微型小說,將內容復盤如下。
關于微型小說的發展歷程與現狀,月華伯樂推薦了《名家視野丨高健:自在與他在、境遇與演進——關于微型小說的再認識》一文。微型小說發軔于上世紀50年代,自覺于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其屬性與公眾認知,可從四個方面概括:
所謂“自在”,即微型小說自身的客觀模式與存在;所謂“他在”,即微型小說在公眾心中的主觀模式,和圍繞這一文體的附生存在;所謂“境遇”,即相對靜止的“他在”,一定社會環境下公眾對微小說的功用態度;所謂“演進”,即流動的“自在”,時間和空間條件下微型小說的演變進化。關于微型小說的優秀案例,月華老師著力推薦了江增培先生的《微型小說鑒賞辭典》。
寫好作品,既要熟知理論,又要勤于練筆。月華伯樂結合審稿心得,總結出七點寫作經驗。
人物突出
馮驥才先生的短篇小說集《俗世奇人》中,以清末民初天津衛為背景,塑造了許多傳奇色彩濃郁、生活氣息濃厚的手藝人形象。有關手藝人的微小說作品很討巧,但需要實地采風或對手藝真正熟稔,對于普通作者,可以嘗試親情故事,人物簡單,共鳴感強,但要在情節和語言上寫出亮點。
此外,作品中人物的心理要順應情節發展,而非作者強行代入,如果有多個人物,一定都是個性鮮明的。
收尾點睛
結尾如何設計反轉?前半段以環境描寫與人物刻畫交融呈現,中間段有過渡,收尾反轉、點題,令人回味整篇時,邏輯合理,發人深省。
例如夏至東隅的短篇小說《疑神疑鬼》,主人公的生活中發生了諸多怪事,原因竟是她社交恐懼,在公交車上未給老大爺讓座,良心有愧,就成了心里的鬼。情節一驚一乍,結尾喜劇反轉,誤會消除之余,引人發笑且深思。
意蘊多重
隱含在對白或情節推動背后的情節,足夠讓讀者腦補故事發生之始末,使作品既語言精練,又意蘊綿長。通過一個場景、一句話,就能交代一個人的性格。
例如“小鎮青年”主題創作《克魯斯號在巡游》,全篇都是兩個人的對話,卻將場景與人物,生動呈現在讀者面前——兩個少年騎著摩托車,拿著鋼管去打群架。“你見過大海嗎?”“洱海算海嗎?”,結尾的兩句對話,小鎮青年見識之狹隘可見一斑。
情節取勝
即使取材于平常的人和事,通過細膩的敘述,也可以將故事講得生動。例如楓林靜敘作品《一個人的北京》,講述了一個甜甜圈鼓勵了兩個北漂女孩的故事。情感細膩,字里行間處處留白,節制的敘述與展現,反而能給作品帶來豐富內涵與張力,余韻悠長。
構思出彩
每期微小說征文,會提供一個大背景和數個小主題。在大背景下,選擇一種人物身份來發揮,非常考驗作者構思的巧妙性、深刻性。
例如竹林小野花作品《發瘟的羊》,遠離法治的村落里,一場荒唐的審判將人性的黑暗面無限放大,人用惡劣的人性傷人,又在惡劣的人性中受傷。最終,發瘟的不是羊,而竟是人。短短一千字的諷刺小說,直擊人性拷問。
小說語言
注意和故事區分,避免通篇敘述甚至主觀議論,用細節靠人物行為、語言呈現并鋪開故事。微小說以其篇幅,一般無法容下一個人物的一生,不要面面俱到,而是給讀者留空間。
例如人間時有的《冬至》,情節改編自“于歡案”,字里行間詩性冷冷寒意,心熱血涼的悲歌。冬至的漫長黑夜,是主人公心境、處境之絕望,法理與情理在博弈。同齡作者的深刻思想,令我敬佩。
引人入勝
講求故事性,有看點,有嚼勁。不推崇“標題黨”或狗血的新媒體文,但文似看山不喜平,尤其開篇,要抓住讀者的眼球。
去年九月,月華伯樂推出“人物主題微小說創作” 征文后,我一共投稿了4篇,選題大多源于新聞:《紅玫瑰紋身》,取材于重慶山火中的摩托少年;《膽小鬼》,取材于擋刀女孩崔譯文;《一碗酸湯水餃》,取材于“感動中國”抗癌愛心廚房。還有一篇《書癡》,取材于春節回老家的見聞。
創作這些微小說時,我并沒有系統學習微型小說創作,行文偏于平淡,娓娓道來,沒有深刻諷喻與巧妙反轉,但一直在追求文風的細膩,寫好人間煙火里的故事。
“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我還需精研微型小說優秀作品,以期他日寫出“于無聲處聽驚雷”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