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注意到,許多人在獨處的時候從來不笑。
——喬治·奧威爾
人大概或多或少都有點虛偽,所以朋友圈的內容隨便看看就好。穿著打扮無可挑剔的年輕女孩,可能住在凌亂不堪的出租屋里,鞋也不脫就倒在床上;那個以熱愛美食和喝酒著稱的美人,每天都堅持晨跑,晚上還要去健身房;經常參與慈善活動的高管,笑瞇瞇地抱著孤兒拍完照以后,臉立刻垮了下來……
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讀書時唯恐在同學面前表現出努力的樣子,因為害怕被人說腦子不好、只會死讀書;工作后又唯恐顯得不夠盡責,事情明明做完了,卻不敢在下班時第一個走出辦公室。
其實只要不是赤裸裸的欺騙,在公眾場合顯得合群一些、好打交道一些,也是出于某種禮貌或無奈吧。在現代社會,“做自己”已經成為相當奢侈的事情,大部分人在長大后“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
我倒覺得,人沒有那么容易改變。其實你并沒有變,你之所以覺得自己討厭,只是因為你整天都在做討厭的事情罷了。
有人認為強迫自己做討厭的事情就是努力,是挑戰自己,是改變命運的掙扎與前奏。
那么,富士康流水線上的工人,跟一個沒有工作、整天逛街和泡咖啡館的法國老頭兒相比,哪一個更努力呢?
看過一篇報道,流水線上的年輕工人,在下班后走進網吧,面無表情地敲擊鍵盤,他說他也沒有那么喜歡打游戲,只是實在不知道還有什么可做。那個國際化、現代化的廠房跟他沒有任何關系,他真正的命運在這間空氣污濁的網吧里,在這里他可以一個人靜一靜,認清自己只是又一個迷惘飄零的年輕人。
那個泡咖啡館的法國老頭兒,竟然說自己“這輩子從未休過假”,每時每刻,他都在觀察周圍人的舉止、表情、動作、反應,揣度、模仿后用在舞臺上。他是法國老戲骨德尼·拉旺,你或許看過他主演的《新橋戀人》。努力對他而言已經成為習慣。
就像隨身帶著小本子記下靈感的作家、眼睛無時無刻不像雷達一樣四處掃描的攝影師,無論是否有人在身邊,他們都會這么做,因為這就是他們本來的樣子。
經濟不好的時候,大家壓力巨大,很容易用忙碌來麻痹自己,用奔波來緩解焦慮。但很少有人認真問過自己,究竟想做什么。
其實很簡單,獨處時你在做什么?
如果你只想吃垃圾食品,而又不是因為失戀,那你的壓力一定大到難以承受。
如果你只想看“無腦”綜藝節目,那你只是一個需要玩耍和娛樂的人。
如果你只想倒在床上睡到天昏地暗,那你顯然需要休息。
我發自內心地喜歡那些真正熱愛生活的人。并不富裕的老人每個周末會穿上自己最好的舊西裝,獨自去看一場戲;《小森林》里的鄉下姑娘,即便一個人住,也會認真地用母親傳下來的手藝為自己制作各種美味食物;還有遇到電視臺轉播自己支持的球隊的比賽時,哪怕在半夜也會換上球衣,拿出啤酒,激動地坐在電視機前的球迷。
還有那些真正善良的人。島田洋七在《佐賀的超級阿嬤》中講了自己的童年故事:賣豆腐的人每天故意捏碎一塊豆腐,說是碰壞了,然后半價賣給貧窮的島田和外婆。外婆說:“真正的體貼是讓人察覺不到的。”并不是說對人好不應該讓別人知道,而是那些善良的人,其實并不介意別人是否察覺自己的善良。
我們的人生不是演給別人看的戲劇,不是講給別人聽的故事,大部分經歷都冷暖自知。
曾經聽人說:“做事之前先問一問自己,如果永遠不會有人知道你做了這件事,你還會不會去做?” 當時很不以為然,覺得過于孤僻了,現在才發現其中有一種深深的寂寞。人生本來就寂寞,光鮮只是短暫的瞬間,大部分時間,大部分人都不無迷惘地做著一些不知道會不會有回應、會不會有結果的事情。如果不是發自內心地認同這件事,還有什么能支撐我們做下去?
很喜歡約翰·伯格的一句話:“想要在別人指定的地方尋找生命的意義是徒勞的,唯有在秘密當中,才能找到意義。”
是這樣的,真正的意義,都在秘密當中。
摘自豆瓣網 文/巴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