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羅輯思維的大神李笑來《走向財富自由之路》,其中一篇主題文章提到人生最大的枷鎖就是安全感——人們不愿意去放棄百分之百的安全,竭盡所能去追求所謂的穩定和確定。思緒頓時飄搖。
多年以前,我曾在百度上搜索:“如何讓自己的內心強大”。 彼時的我剛剛結婚,對生活巨大的不確定讓我惶惶不可終日。我終日沉浸在對伴侶的各種猜測之中,電話不接,短信不秒回,腦袋里就上演各種大戲。整日瀏覽網上的負面信息,各種鳳凰男的背叛,婆媳的不合……兌入自己的生活,讓自己活生生的成了主角,滋生出各種負面情緒和對周圍人的深深惡意。
所有的生物自產生以來就逃不開安全這個概念,弱肉強食的食物鏈世界里,安全是生存的第一需求。但百分百的安全感是否在生活中更加有利?
低等生物是雙側視覺,眼睛分布在腦袋兩側,視線不能聚焦,但視覺范圍更加廣闊,這種沒有視覺盲區的生理結構讓它們在自然界更加安全。而人進化后的雙眼處于平面,視覺范圍縮小出現很大的視覺盲區,但犧牲了部分安全的結果是:人類由此能長時間觀察和思考,從而進化出大腦皮層,徹底改變了大自然的食物鏈結構。
從這個角度上說,個體的安全感缺失實在只是生物程序化的自發反應而已。而放棄部分安全在競爭的角度反而更加有利。
那到底什么是安全感?
所謂安全感就是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一種對人對事的確定感和可控感。基本緯度很大程度上和我們的成長經歷有關,根據安全感和依戀的程度,大致分為4個類型的人格。
1. 安全型:兩個人之間的和諧互動,這種互動中,雙方都積極的根據對方的感受或行為調整自己的回應 (人群占比65%)。這類人是周圍大多數的健康人群,在成長的過程中得到積極回應,形成了積極的正反饋人格。認為世界是可靠的。原因犧牲自已一部分安全感去信任別人。
2.抗拒型:對互動過程表現矛盾,期待親密關系又喜怒無常,但在失敗時表現憤怒。(人群占比10%)這類人的照料者在撫養過程中表現不一致——時而表現熱情時而冷漠,大部分時候冷漠,導致這類人采取的方式也很極端,例如糾纏,哭鬧或者其它方式,在得不到回應時會很憤怒和怨恨。
3.回避型依戀:主要表現為冷漠,對別人的主動行為表示回避。(20%)這類人在成長過程中遭遇照料者要么冷漠無回應的撫養方式,要么過于熱心喋喋不休在厭倦時仍提供刺激的極端方式。
4.組織混亂、方向混亂型:最不安全的一個人格,混合了2,3的行為特征。(5%)這類人在生長的過程中遭遇極端的忽視或者虐打,導致他們既希望接近同時又希望回避的混亂狀態。
世界總是自我和環境的集合,具有積極或者消極傾向的人在面對環境積極或者消極的刺激時就形成了不同的沖突。我大概就曾屬于那不多的10%的抗拒人格中。渴望得到親密關系和關注,卻又害怕各種意外,臆測了對方的表現,也糾纏,也哭鬧,也熱吵,也冷漠……在精疲力竭中消耗注意力,時間甚至生命。
那如何才能讓內心強大?
所幸,人類認知的強大就在于改變,改變自己的觀念,改變大腦的溝回,改變自己的行為。我們也有著無數的理論來說服我們朝著積極的方向去。在多年努力的學習,思考,積累,對生活的深深反思中,慢慢的走出了那個糾結的自己。在我升級的認知里逐漸形成了以下的概念,也讓自己更加理性。
1. 百分百的安全感根本不存在;不再糾結于“消除不確定性”。畢業找份好工作,找個好男友好老公,甚至賺很多錢都不能拯救“安全感”。安全感來自于我們接受未來不確定,不再糾結于海市蜃樓般的百分百安全,去相信別人不會利用自己,去信任和合作。
2.自我成長是提高安全感的基礎。人生是沒有終點的,畢業了要繼續學習,結婚了也要繼續經營關系,哪怕財務自由了你還是要繼續成長。安全感來自鍥而不舍的成長和相信世界無論如何變化,我們也有著坦然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
3. 最后一點,如果你不是心理學家,盡量遠離缺乏安全感的人。——自我覺醒的幾率并沒那么大,認知成長的過程很漫長。哪怕你自己是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和一個積極的人在一起,也好過兩個消極的人相互消耗之后的一地雞毛。
最后:我付費訂閱了李笑來老師的《通向財富自由之路》,可以免費有5位同學分享。有興趣的簡信我,我把每周主題分享給您。希望認知升級可以為您帶來安全感。
參考:
書籍:David RSchaffer/Katherine Kipp 《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
得到訂閱《通向財務自由之路》李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