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讓琴聲的擴音效果達到最佳

(一)

參加讀書會時,有幸聽到易之老師美妙的古琴聲,易老師現場彈奏了新譜的曲子《休洗紅》,全場屏息凝神,一曲終了,現場仍然消無聲息,琴韻猶存,大家仿佛還未回神。

聽完之后我又想起之前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當時我們去孔廟表演時就在腦海里出現。

古琴聲音低緩,音量比較小,音色質樸,悠然,低沉。它只有7根弦,無法達到其他樂器那種華麗的音色,但是以意境而言其他的樂器是沒法跟古琴比的。我們現在演奏時還可以放擴音器來達到更好的音響效果,而古人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二)

古琴歷史悠久,文人對于古琴有一份深厚的感情。在古代,有身份的人必學的是琴棋書畫,而排在第一的就是古琴。古琴是很神圣的樂器,和古琴有關的東西都非常講究。

制琴材料的講究

制作古琴的材質非常講究,“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制作的一張琴。在隱居吳地時,蔡邕常撫琴,借琴聲來抒發(fā)自己壯志難酬和感嘆前途渺茫的悵惘。

有一天,蔡邕坐在房里撫琴長嘆,房東在隔壁的灶間燒火做飯,她將木柴塞進灶膛里,火星亂蹦,木柴被燒得“噼里啪啦”地響。忽然,蔡邕聽到隔壁傳來一陣清脆的爆裂聲,不由得心中一驚,抬頭豎起耳朵細聽了幾秒鐘,大叫一聲“不好”,跳起來就往灶間跑。來到爐火邊,蔡邕顧不得火勢,伸手就將那塊剛塞進灶膛當柴燒的桐木拽了出來,大聲喊道:“這可是一塊做琴的難得一見的好材料啊!”蔡邕顧不上燙傷,驚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搶救及時,桐木還未被燒掉,蔡邕就將它拿回,精雕細刻,一絲不茍,費盡心血,終于將這塊桐木做成了一張琴。這張琴彈奏起來,音色美妙絕倫,蓋世無雙。

這把琴流傳下來,成了世間罕有的珍寶,因為它的琴尾被燒焦了,人們叫它“焦尾琴”。“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聞名四海。(《后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

對于古琴的知音來說,得到一塊上乘的制琴材質是一種緣分。

室內琴房設計的講究

家境好的古人會設有專門的琴房。為了讓琴房有最好的音響效果,琴房會盡量避免寬大而敞開的廳堂,琴房的材質也要講究。最理想的是不大不小的一間房,屋頂要有回音,房間里盡量少放家具和擺設,以免阻礙聲音的暢通。為了加強音響效果,還會在地下放個陶罐。據說有時還在陶罐里掛一口銅鐘,當木地板把聲音傳到地下,相應傳來的便是銅鐘沉悶而穩(wěn)重的回聲。室內的桌子,即案,則普遍用梧桐樹做成。這個琴桌也要用心,琴桌上要留有小孔和間隙,好讓琴聲沒有阻礙的傳出去。

室外琴桌的講究

古人不可避免在室外彈琴,在室外彈古琴就更注重回聲效果了,所以文人雅士在院子里彈古琴時也考慮到這一點。琴桌用整塊石頭做成,或者在一塊木頭中鑲磚,石頭便能起到加強音響的效果,桌內也要有小孔間隙,擴大回聲音量。

同時在琴桌下面做文章。有些古人的院子或者花園里有琴亭,但亭的四周沒有回音的墻,聰明的古人就在地下放置個一米來高的陶罐,使琴聲在亭中院內縈繞,余音裊裊,不亞于我們現在的音響。

據說“綠綺”的主人司馬相如,常常坐在故鄉(xiāng)成都金華寺以北一個特建的琴臺上優(yōu)雅的彈琴。后來當魏進攻蜀時,士兵們在成都安營扎寨,在他的琴臺下挖了地道,發(fā)現了地下二十個大大的擴音陶罐。(《古琴》林西莉)哈哈,古人真是聰明絕頂!諸葛亮在“空城計”里撫琴時,是否也采用這種方法來傳琴聲,不然城外的敵人如何聽得到?

古琴不僅僅是樂器,更是一種文化,希望它能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有幸遇見林西莉著的《古琴》,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細讀。更讓我驚嘆的是,作者是瑞典人,對我們中國古琴文化了解之深不得不讓我佩服!


附上

休洗紅

作者:詩鬼【唐代】

休洗紅,洗多紅色淺。

卿卿騁少年,昨日殷橋見。

封侯早歸來,莫作弦上箭。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