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By Christy CHENG 程公子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其實看完了電影,我并不是很明白,這部電影為什么要選在2月14日上映。這并不是一部有著HAPPY ENDING的愛情片,也不適合情侶一起看,因為它講述的是一個關于夢想,關于前任的故事,因此反而一個人去欣賞更合適。
首先,我并不認為這部影片是一部爛片,因為它所展現的藝術性和視聽語言都是具有極高水準的,但是,它也決不是完全零差評,看完后需要淚流滿面或者起立鼓掌的。長鏡頭的流暢運用,演員的精確表演,獨具匠心的燈光和精美絕倫的舞美設計,以及對諸多好萊塢經典歌舞片致敬的橋段,都讓這部影片顯得誠意十足。但是作為一部歌舞片,跟百老匯的《紅磨坊》《芝加哥》《歌劇魅影》《悲慘世界》這些比起來還是欠了不止一點火候吧。其實這也算是一部雅俗共賞的電影,陽春白雪下里巴人都能各自看到各自想看到的東西,藝術無門檻無國界,觀眾看了開心也未嘗不好。
這是一部拍給“成年人”看的電影。因為這兩個人的生活中除了愛情還有工作,除了夢想還有挫折,不是國產劇那種整天閑的沒事可干,對方就是自己的全世界,為了愛情放棄前途放棄夢想,多年之后互相埋怨的八點檔狗血情節。更不是韓劇那種霸道總裁無腦愛上一無所有傻不拉幾的小白兔,從此傻白甜莫名其妙改變命運登上人生巔峰。人生需要天賦,奮斗,平臺和堅持。
LA LA LAND,?NICKNAME?FOR?THE CITY OF?LOS ANGELES,?AND?ALSO AN?EUPHORIC?DREAMLIKE MENTAL STATE?DETACHED FROM?THE?HARSHER?REALITIES OF LIFE.這部影片很大程度上講述的是對這個世界的主觀感受:幻想,夢想與現實的關系。所有有歌舞的地方都可以看作是主人公對發生事情的主觀感受和想象。關于這部影片的愛情主題,我不想過多贅述,大概就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沒什么特別之處。如果僅僅是當作一個愛情故事而言的話,本片并不算上乘,當然如果只能看到本片的愛情主題也太流于膚淺了。對美國歌舞片發展沒有任何了解也會比較難看到本片的精髓。
LA是一座只屬于年輕人的城市,它所有虛假的承諾都只適用于30歲以下的年輕人。如果到了30歲這個年紀還是一事無成,我想,大概自己的職業規劃就需要認真的,重新考慮一下了,一輩子都耗在十幾歲時做過的夢也沒什么意義。夢想大多是一戳就破的肥皂泡,尤其是藝術這個行業,成功與否有時候只靠運氣,但人是要過日子的,生活需要才米油鹽醬醋茶,心靈也需要靠從眾來擁有I'M NOT ALONE的感覺。其實所有搞藝術的人都不在乎是否有人能真正理解自己,理解這件事本來就是可遇不可求的,期待越大失望越大。可是,藝術的窘境僅僅是心靈上的嗎?顯然不僅僅是。
如果再給SEBASTIAN一次機會,他就不會和樂隊簽約了嗎?不,他仍然會!因為這是一份薪水頗豐的工作,能維系自己作為男人的自尊,也可以給他和MIA帶來穩定的生活。去餐廳里彈奏JINGLE BELLS就不傻了嗎?明明是個才華橫溢的嚴肅音樂人,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聽懂他的音樂里想表達的東西呢?除此之外,能堅持到活下去嗎???對一個生活窘迫的人而言,對一個MAKE A LIVING都有困難的人而言,藝術實在是一件太過奢侈的事情,當然愛情也是。但是他最后還是完成了自己的夢想,這也是我極度佩服他的地方。
王爾德說,我們都生活在陰溝里,但我們中的有一些人卻在仰望星空。其實我們都曾有過夢想,只是有些人變換了,有些人放棄了,而有一些人一直堅持著。
我想起過我生命中遇見的很多執著追求夢想的人。我想起小時候的自己。我喜歡藝術,夢想成為一名畫家,一名服裝設計師,成為藝術節時裝界的時尚女魔頭。那時候的自己就是個不知努力而只靠天賦吃飯的小女孩,大概是感知到自己對藝術鑒賞有著某種難以言喻的天賦,每周去畫室也會格外的歡呼雀躍。可是現在的我卻成為了一名工程師,畫的橫平豎直的工程制圖也跟藝術沒有半毛錢關系。有時候我會很后悔當初沒有去堅持自己的選擇,也會覺得現在的生活一地雞毛,可是,日子還是要一天一天的過不是嗎?
生活,大概不只是有眼前的茍且,還有以后的茍且。我的夢想在哪里呢?它們都去哪里了呢?我是什么時候把它們弄丟了呢?我要怎么把他們找回來呢?絕望的時候也想過一了百了,可是那樣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不停的鼓勵自己,如果30歲的時候自己的生活還是一地雞毛,那就去歐洲學藝術,當個藝術家吧!至少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做一次真正的自己,以后的都走那些自己喜歡的路吧。至少,現在,這一切都可以讓我擁有一個美麗的夢!
我們總是會在某一個拐角突然偶遇讓自己莫名其妙的有共鳴又有感動的存在。就像小學五年級的下午,一節音樂課上,老師給我們放了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本來煩躁的情緒在音樂響起的那一刻瞬間煙消云散了,全部的注意力都投入音樂當中。往往那些使自己有共鳴的交響樂或是輕音樂要比有歌詞的歌曲更能打動人,隨著旋律的流轉,心情也起伏不定,好像心理的想法都被訴說出來了一樣,酣暢淋漓。我記得自己的眼眶一點一點的濕潤,眼淚一滴一滴的往下流,旁邊的同學莫名其妙的看著我,很想說些什么安慰一下我卻不知道該如何開口,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我的淚點在哪里,只能不停的給我遞紙巾。其實我也不清楚自己在難過些什么,也許是為了即將轉學的小伙伴,也許是因為對未來的不可把握,我也早忘記了具體原因,只是記得壓抑在心底的情緒被帶動出來,全部都是悲傷與無奈,直至最后一個音符落下,才覺得心中格外痛快。
我想,當MIA第一次在餐廳聽見SEBASTIAN演奏的CITY OF STARS,必然是心生感動的吧。這個男人在低吟心中的無奈,像一個虔誠的信徒在望著天堂的方向禱告。隨著旋律的起伏,加快,漸強,沒有任何技巧的炫耀,只有情感的傾訴。簡單卻直擊心靈,所有心中摻雜的情感順著罅隙噴薄而出,傾流而下。再想到電影的結局,其實這首旋律一開始就再訴說和暗示著,相遇,相識,相愛,相爭,相離。
作為觀眾,應該都會感激導演直接以FIVE YEARS LATER的蒙太奇手法敘述男女主角成功之后的故事吧。為理想主義而奮斗想必太難用鏡頭去傳達里面的艱辛,心酸,披荊斬棘,不足為外人言的身不由己,索性省去。我們誠然知道理想是美麗的,但也知道現實是丑陋的。成功者依然是極少數,但也可以時刻提醒自己,心中還需有夢,世界才會美麗。
影片里有很多讓人感動的片段,當SEBASTIAN唱著CITY OF STARS, ARE YOU SHINING JUST FOR ME?當MIA唱起HERE'S TO THE ONES THAT DREAM。當SEBASTIAN對試鏡完的MIA說YOU GOTTA GIVE IT ALL YOU HAVE。當影片最后臺上臺下的兩人對望,時過境遷,滄海桑田。
很多人都會反問,為什么SEBASTIAN沒有跟MIA去巴黎呢?他們之間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調和的,可我卻認為,他們就是注定要分開啊。
愛情,就算是沒有結果,也依舊不能否認過程美好,并且這種美好可以永遠被我們銘記于心。而夢想,如果沒有堅持下去,就不足以讓自己成為對方喜歡的人!SEBASTIAN是個浪漫的追夢人,嚴肅的音樂人,這就是他是最為吸引MIA的地方。即使到后來,他們的爆發的爭吵也是因為MIA覺得SEBASTIAN放棄了自己對JAZZ的執著追求而選擇了不符合自己內心的音樂,為了一份穩定的生活而放棄夢想向生活妥協(雖然是為了MIA,為了共同生活而掙錢)。所以說呀,生活就是如此殘酷,一開始,你吸引對方的是你身上某個閃光點,愛情里可以有犧牲,然而一旦你犧牲掉了自己的閃光點,對方也不會再對你有那種心動的感覺了。所以SEBASTIAN會說,I WILL LOVE YOU FOREVER。MIA也會說I WILL LOVE YOU FOREVER。可其實他們都知道,這次的轉身,此生應該也沒什么機會再見面了。即使是SEBASTIAN跟MIA走了,再一次為了愛情或生活妥協,他們還是會重復之前的悲劇生活,變成彼此眼里厭惡的人,他們的愛情走到這里也就剛剛好了,再多一點,也只能是厭惡和鄙棄。
愛情是一場恒久忍耐,只有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才會是永不止息的。說一句我愛你多么的容易,可是又有幾個人可以算是真正愛過呢?畢竟,人不應該總是生活在宏大的自我感動里。
如果對音樂足夠敏感的話,應該是可以很容易聽出來SEBASTIAN彈奏的CITY OF STARS少了最后一個音符。觀眾都在鼓掌,他們聽出來了嗎?我想,SEBASTIAN大概也不太在乎觀眾的想法了,至少他確定MIA肯定聽懂了,就像當初在樂隊里當鍵盤手一樣,所有的觀眾都在歡呼,可是MIA卻看出來了SEBASTIAN并不喜歡這種音樂。本來圓滿的CITY OF STARS,因為少了一個音符而不圓滿,完美的人生因為少了你所以不完美。在SEBASTIAN自己的期望里,不希望曲終人散。可愛情已經成為往事,沒有圓滿的結局了。
看到這里就容易想起BYRON的WHEN WE TWO PARTED
IF I SHOULD MEET THEE, AFTER LONG YEARS, HOW SHOULD I GREET THEE?------WITH SILENCE AND TEARS.
一別數載君不見,相逢無語淚闌干。
這兩個人明明在朝著自己的夢想努力,誰說最后沒在一起就意味著“錯過”?并不是啊。
其實,LA LA LAND想說的是,高級的快樂來自于彼此的成就,而不僅僅是和愛人在圍城中朝朝暮暮卿卿我我,尤其是對于那些內心有熱愛事物的人。愿你我都能成就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