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騰訊 ?事業群 ?組織架構 ? ?適配 ? ABC時代
字數:2177,建議閱讀時間:8分鐘
2018年9月30日,騰訊總裁劉熾平宣布調整公司組織架構。這是騰訊自成立以來的第三次調整,對小馬哥和騰訊公司來說,意義重大。
一、做了哪些調整?
騰訊原來的組織結構是BG(Business Group)事業群制,這實際上是一種矩陣式管理架構,以產品和業務來進行資源調度和整合。每個產品會組成自己的團隊,包括產品、開發、運營等功能,每個功能都會設置一位項目經理負責橫向拉通。
原有架構包括七大事業部群:企業發展事業群 (CDG)、互動娛樂事業群 (IEG)、移動互聯網事業群 (MIG)、網絡媒體事業群 (OMG)、社交網絡事業群 (SNG)、技術工程事業群 (TEG)、微信事業群(WXG)。
此次變化如下:
1、成立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即Platform and Content Group)和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即Cloud and Smart Industries Group)。
PCG將對原社交網絡事業群(SNG)、原移動互聯網事業群(MIG)、原網絡媒體事業群(OMG)、原互動娛樂事業群(IEG)中,與社交平臺、流量平臺、數字內容等相關的板塊進行拆分和重組。 ?
CSIG將整合騰訊云、互聯網+、智慧零售、教育、醫療、安全和LBS等行業解決方案。
2、取消移動互聯網事業群(MIG)、網絡媒體事業群(OMG)、社交網絡事業群(SNG)。這三個事業群的業務被完全拆分進新成立的PCG和CSIG。
3、成立騰訊技術委員會。成立技術中臺,通過內部分布式開源協同,加強基礎研發,打造具有騰訊特色的技術中臺等一系列措施,促成更多協作與創新,提高公司的技術資源利用效率。?
4、整合新的廣告營銷服務線。將原社交與效果廣告部與原網絡媒體事業群廣告線整合在一起,形成廣告營銷服務線。
二、為何要調整?
企業的組織架構,一定是適配企業發展和戰略的。企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階段,需要采取適配的組織結構。
比如在創業期,大部分創業公司采用的都是扁平制的直線職能制管理結構,這樣效率最高,成本最低。而當企業發展壯大之后,隨著產品線的不斷增加,于是就出現了以產品劃分的事業部制。企業規模繼續增大,比如大的跨國公司,多是采用矩陣式管理:橫向是各個國家的分公司,縱向則是以產品或服務來劃分的BU(業務單元)。
騰訊的事業群制,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是比較成功的。通過在事業群內部的賽馬制,騰訊開發出了微信、王者榮耀這樣的爆款產品。因此,騰訊的賽馬制一度被互聯網人士津津樂道。
但是,騰訊的這種架構,也隱藏了種種弊端,其中最嚴重的就是內耗嚴重、部門壁壘高、重復成本高。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騰訊的產品主要是to C的。因此,小團隊就可以開發出產品,內部可以是競爭而不是協同關系,即便多線同時開發,根據投入產出比也可以承受,這個時候賽馬制有自己的優勢。
但是到了ABC時代(AI,Big data, Cloud),這種架構的弊端就比較凸顯出來了。
1、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服務,更重要的是面向B端,也就是to B的模式。這個時候,產品的開發,一定是大團隊的協同作戰。因此,騰訊內部把以前的模式叫游擊戰,而現在則需要集團軍規模作戰,多線開發成本和效率就不再適用。
2、騰訊作為流量入口,擁有海量的用戶和數據。但是,在之前的架構中,這些數據分屬不同的事業群和部門,無法在集團內打通。這樣,這些數據也就無法從多個維度產生協同效果。
3、騰訊的定位,是連接人和內容的文化和科技公司,實際上,之前的騰訊更多是一家通信公司,而不是硬科技公司。但是在AI時代,算法+數據才是王道。騰訊空有如此多的數據,卻因為架構問題無法整合協同。同時,在張志東走后,騰訊作為一家沒有CTO的科技公司,在ABC時代它的算法技術,相對百度,阿里來說,并沒有出彩的地方。甚至在內容領域,被張一鳴的字節跳動,打的措手不及。
因此,騰訊的舊有架構,已經在阻礙公司的戰略發展,變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三、能看出什么?
從這次的調整中,我們能看出哪些東西?
1、戰略方向的變化
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的設立,說明騰訊將云服務的優先級,提到了新的戰略高度。雖然相對于阿里來說,這次調整確實是比較晚,但是也說明騰訊的決心。
按照劉熾平的說法,就是推動實現由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的升級。這意味著從to C模式,向to B模式的轉換。
2017年在國內的云服務市場,阿里占47.6%的份額占據絕對優勢,騰訊雖排名第二,但是只有9.6%的份額。
架構的調整,是否能讓騰訊在ABC時代后來居上,恐怕還不好說。
2、數據的整合
技術委員會的成立,是希望通過開源協同,促成創新和協作,推動創新。內部的開源協同,意味在數據、技術上,通過技術委員會作為中臺,來實現數據開放共享,技術協同整合。
內耗和部門壁壘,是之前騰訊的詬病,而技術委員會,有望實現數據整合,打破數據壁壘。
3、對技術更加重視
騰訊近年來鮮有重大創新,而且即便是對行業的投資,也更多是作為財務投資者的角色出現。
騰訊的主營業務收入中,游戲和廣告占了貢獻了絕大部分毛利,因此,很多人戲稱騰訊是一家游戲公司,而非科技公司。
此次架構的調整,小馬哥表示:戰略升級的同時,騰訊將繼續加強前沿科技的研發。
技術委員會的成立,是進一步強化技術的重要性,讓科技成為公司業務發展和產品創新的動力與支撐。 騰訊也將持續投資于未來前沿基礎科學,繼續加大對AI實驗室、機器人實驗室和量子實驗室的投入。
四、總結
組織是為了實現共同目標,以人為載體的資源要素的組合系統。而組織結構,就是資源要素的組合方式。
組織架構的設計,一定是適配企業發展的。沒有萬能的組織結構,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不同的組織結構。當組織結構無法適應企業的發展時,必須要對組織結構做出調整。每個企業都是一樣,騰訊也不例外。
按照陳春花教授的說法,未來的組織,應該是動態適應環境的組織形態,就像水樣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