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一個媽媽談幼升小,原本以為她們今年上私立小學(之前她一直為私立準備),結果她告訴我,現在她選擇了對口公立小學。
為什么?我不解地問。
她說,"健康最重要,包括心理健康,現在就一個孩子,不要讓他太累,大人也跟著累,活著已經太不容易,何必自尋煩惱?"
這里先插播一下,她本身是一名國際學校幼兒老師,后來創業做少兒培訓機構,經她輔導的孩子,有的上了國際學校,有的私立,也有公立。
曾經聽她說過輔導班的一個真實案例,班上有一位上海名校的小學生,父母都是企業高管,這孩子也情商智商特別高,在學校各種活動社團中當干部。因為各方面能力強,自尊心也很強,自我要求又高,字寫得不工整,不但會急的把本子擦破,有時還會把氣撒在輔導老師身上。
當然,這只是個案,不能說明私立孩子不好,我只想說明,現在因為什么課程都提前學,幼兒班就提前學小學的,小學提前學初中,初中就提前學大學的,孩子們的學習壓力比我們小時候,大得多。
這是目前的教育現象,但是這個中產階級又有什么關系?
上這些課外輔導班,要錢吧?而且現在輔導班越來越貴,以前學一門藝術是生活高配,現在變成了兒童的標配。有的甚至夸張到,周一至周日每天都被家長安排上各種興趣班。
而這些培訓班背后就是大批中產階級在默默支撐,為什么呢?這些大部分中產階級,多數是以前"用知識改變命運"的人,十年寒窗苦讀,考入名校,來到大城市,找一份體面的白領工作,在大城市買了房,買了車,不可否認,在老家人眼里,這些都是熬出村的"金鳳凰",可以說這類中產階級,身上帶著使命感-在大城市扎根,混得好。
而現在這個以金錢來判定成功的社會,中產階級人到中年,為生活奔波已勞累不堪,這時對童年未實現的很多夢想,都會強加在孩子身上。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思想已經根深蒂固,即使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讀書。
可是,親愛的中產們,你沒白天這么忙碌生活工作,可曾想過,自己身心健康嗎?
我們為什么需要不停地追求這些物質來滿足自己的欲望?
答案很簡單,內心缺乏安全感。
因為我們本身就是不完整的人,我們沒有覺醒,沒有意識,所以看到別人努力,自己心慌,看到別人孩子好,自己焦慮。
但你知道嗎?
焦慮的另一面就是"立即行動",這里的對象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當我們看到自己精神世界的貧瘠時,立即行動喂飽它。
立即讀書,每天堅持,不用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給自己找借口,你帶給孩子的將是"堅持"的品格。
立即運動,告別大肚腩,管住嘴邁開腿,不給自己找借口,你帶給孩子的將是"愛運動"的品格。
立即學一門技藝(烹飪),培養一門興趣(插花)等等,你帶給孩子的將是不斷探索的好奇心。
別把自己實現不了的都強加給孩子,而要尊重個體差異,每個孩子與生俱來都是獨特的,唯一的,性格和天賦。她們這一生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看清自己的性格,認清內心所向,并且堅持去做自己想要的事,學會承擔生活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