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到挪威的一朋友在朋友圈發(fā)的信息,感觸良多。“拼爹拼娘是當今全世界的通用法則, 不分國界。盡管方式可以非常不同... 這是源子一年級這半年源子和娃他爹的最大感受。學習知識不是學校和家長關注的重點,進度非常慢, 體育運動、朋友圈的建立及社交活動才是重中之重。”
如何讓孩子自帶光環(huán),一開口交流就有閃光點,走到哪里都受歡迎,其實孩子從小在社交活動上我們需要有意識的培養(yǎng)。
博雅公關公司全球總裁羅伯特?利夫在《關鍵洞察力》里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問題,都需要三個要素,自我、他人、情境。如果能夠同時兼顧這三個要素,就能實現(xiàn)有效溝通。
我們就這三個維度來進行橫向延伸。
一、自我:
1.得體大方的裝扮是孩子社交的敲門磚。
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的一個試驗,他們要測試同一個小孩如果以穿得漂亮和臟破的兩種形象獨自走在大街上,路人是否都會留意和關心這個看似迷路的孩子…
結果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大家都關心那個穿著得體大方的孩子。
穿著破爛的孩子,看上去只有可憐和無助,穿著得體大方的孩子,能通過他的精神面貌傳遞出:我是有人關心有人愛的孩子,我的父母對我很負責任,同時也很用心的教我為人處世和社交禮儀,我有良好的教養(yǎng),跟我溝通你可以很安心。
得體大方的打扮,并不是要我們給孩子穿上名牌,扮相成熟,而是在孩子穿的干凈整潔的條件下,盡量讓孩子的衣著更加有色彩感和審美情趣,這無形之中讓孩子更容易贏得別人親近和認可,孩子也從而更自信。
除了得體大方的裝扮,必要的禮儀和了解社交規(guī)則都是孩子外在隱形社交的一部分。
2.孩子一開口都是亮點,那是因為有著廣泛閱讀的內(nèi)在支撐。
《關鍵洞察力》書中說到當年的公關人員都是優(yōu)秀的作家,大都是博覽群書。由此可見閱讀的廣泛對社交有至關重要的關系。
在引導孩子廣泛閱讀的同時,我們要讓他學會把看到的亮點用自己的體會說出來或?qū)懗鰜怼T诮窈蟮膶W科考試中,他也會體驗到積累的重要性,畢竟得作文者得語文,得語文者得天下。
表達的多了,自然會有更多的心得,孩子一開口就與眾不同,一開口都是好創(chuàng)意,這樣的孩子怎么不閃閃惹人愛。
3.高自尊的孩子更愿意主動積極的社交。
高自尊的孩子傾向于認為別人是好的,并且期望被他們接受;而低自尊的孩子由于覺得自己總是不夠好,使得他們在溝通中,總覺得別人會不喜歡自己。
通過我們的言行影射到孩子,我們希望培養(yǎng)孩子成為高自尊的人,就是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積極關心。
我們可以這樣:"孩子,雖然你的行為媽媽不喜歡,但是媽媽是愛你的";"你無論選擇什么,媽媽都支持你。"
怎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內(nèi)心安全感會十足,孩子就有高自尊的表現(xiàn)。
4.找到孩子的獨特的興趣,并發(fā)展成差異化優(yōu)勢。
人脈是自己對別人的共享和付出,只有首先奉獻,才會有收獲。重要的是孩子需要奉獻什么。霍夫曼認為,奉獻來自于個人的差異化。
有了立身之本,就可以依據(jù)此發(fā)展孩子的人際圈子。真正的人脈來于孩子能為別人貢獻什么,而非利用別人能為孩子做什么。
二、他人:
1.把別人看在眼里,放在心上,相處起來就如沐春風。
《關鍵洞察力》作者所在的博雅公司有一份《童子軍誓言》,其中一條就是要看到人家的優(yōu)點。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⒆訜o論與誰相處,要引導他能夠觀察別人做得好的細節(jié),這樣他就會有一份恭敬心,能夠尊重別人,把別人看在眼里,培養(yǎng)的久了也就會有同理心,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真正的把別人放在心上。
柏邦妮在《見好》里曾說不是看不見黑暗,而是愿意去見好。學會欣賞別人是一種能力,而擁有這種能力將會為孩子帶來好人緣。
2.好人脈的建立不在于數(shù)量,而是質(zhì)量。
《至關重要的關系》里提到個人能夠管理的人際節(jié)點數(shù)不超過150個。數(shù)量并不會為孩子的人脈和機會帶來太多的亮點。
重要的人際關系擴展,往往是通過現(xiàn)有認識的人去認識別人。想認識現(xiàn)有社交圈之外的人,最佳方式從現(xiàn)有圈子尋求幫助。
能獲得人脈的擴張,也不來自于數(shù)量,而同樣來自于質(zhì)量。高質(zhì)量的人脈能夠帶來高質(zhì)量的擴張和高數(shù)量的擴張。而建立高質(zhì)量人脈的重要性是孩子個人聲譽的建立。
這反過來依賴于孩子現(xiàn)有的能力和差異化,以及孩子對他朋友圈的共享和付出。超級人脈來自于孩子在他身處的圈子里面,公信力、聲譽有多強,而要能維護這種人際關系,最佳的東西恰恰是那些只有孩子自己才能給予饋贈的東西,這是孩子對別人的價值所在。
三、情境:
1. 溝通的內(nèi)容要專注于真正想要的結果。
在溝通前,先讓孩子確認自己溝通的目的和需要。比如,孩子希望玩小朋友的小汽車你先引導孩子問自己,真的想要的是什么(想要玩小汽車)、不想要的是什么(不想小朋友不給我玩小汽車或者因為不想給我而不理我);然后思考一下,怎么樣獲得孩子想要的,又避免發(fā)生不想要的情況(等他先玩一會,不太想玩了,再問他要;或者用別的玩具跟他交換)。
想清楚交流的目的,也使得孩子在溝通過程中,一旦出現(xiàn)偏離目的的對話,能迅速地再把溝通導回孩子想要的方向,而避免陷入無謂的糾纏中。
2. 自我監(jiān)控,讓孩子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情緒。
在溝通過程中,保留一部分對自己情緒的覺察,可以幫助孩子在溝通過程中更好地進行自我管理。這個對于孩子來說,有點難度,但是可以通過有意識的引導讓孩子培養(yǎng)起這樣的潛意識。
比如,孩子需要留意自己的情緒,防止在溝通中自己被情緒帶跑。如果孩子忽然注意到自己在生氣,你可以讓孩子留意是什么情況引發(fā)了他的情緒反應,而現(xiàn)在是不是一個生氣的好時機?如果一定要表達生氣的情緒,這個情緒的表達是否有利于孩子實現(xiàn)溝通的目的。
3. 學會使用愛的語言,讓孩子之間的溝通氛圍更友好。
在《溝通的藝術》中蓋瑞.查普曼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關于什么是愛的個人見解,他稱為這些為愛的語言。愛的語言是肯定的語言、有品質(zhì)的時間、禮物、服務行為和身體接觸。
讓孩子使用愛的語言,自身就是小太陽。當然我們要以身作則,讓他了解如何使用愛的語言。
4. 危機公關:積極的孩子會把壞事變成好事,把沖突變成機遇。
沖突就像是雨天,不喜歡但總也避免不了。孩子之間也總會有矛盾,但矛盾也有其存在的價值,因為矛盾會讓孩子了解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想法,如何通過矛盾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正是考驗我們父母教育孩子的水平。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如果他正在讓事情變得更糟,先停下來。大膽的說出他的情緒,因為感受比需求更明顯。學著傾聽,讓孩子確認所有不同的觀點。確認不是同意,區(qū)分確認和同意,是讓孩子把他的想法與他的反應解綁的一種方法。
把問題拿出來討論,讓孩子對問題本身進行描述,不是評價。嘗試提出具體可行的要求,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孩子的需求上,這樣才能更富有成效。在多個問題時同時出現(xiàn)時,優(yōu)先處理主要問題。
總而言之,在任何一個領域成為一個高手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社交也一樣。只有我們刻意的培養(yǎng)孩子社交的套路,孩子才能走到那里都自帶光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