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情有周期,學習的狀態有周期,工作的勁頭有周期,細想,沒什么事情是沒周期的吧?
帶著"萬物皆有周期"的理念,我開始在生活的每個角落找周期,竟然發現每月購物的時間具有周期性,每月運動的次數正負差在一天之內,每月去同一家飯館吃飯的時間竟然也在相似的幾天,甚至連每天賴床的時間都驚人的相同~
還有什么事情是沒周期的?
克思兄說了,要用理論指導實踐!
我們了解周期,就是想更好的服務于生活。
用周期進行趨勢預測
Step1記錄
記錄的路上,腦子靠不住。
Step 2分析
分析數據,發現自己的行為模式。
Step3趨勢預測
把握周期,趨勢預測,全局掌控。
自從習慣記錄之后,我變成了表格控,eg:寫作日更三個月項目進度表,月運動記錄表,低落情緒時間記錄表,gafata月股價記錄表(作業)...
有沒有發現?現今幾乎所有的app或網頁都有統計分析的功能:"得到"有"學習時間統計",書籍"奇特的一生"有時間統計,手機自帶功能有運動量統計?睡眠時間統計。能通過實際的數據來了解自己的工具-統計數據,如果不為自己所用不是太虧了~
趨勢判斷
再也不用說"人最難懂的是自己"了。
那僅僅可能是因為你沒有統計!
可以把握自己的生命周期了。
e.g:"最近心情不好,上次心情不好的時候通過讀書馬上就心情愉悅,那現在讀書好了"!
量化生命的進程。
eg:為了使自己完成年目標任務,可對幾大任務進行賦分,每月復盤時進行一次考核,核算自己本月進行對年目標任務的貢獻率,使下月的任務重點心中有數。
想要進行趨勢判斷,想要對周期必經之路進行認識,從統計下手是個很棒的選擇~
通過"統計"這一個行動,是不是造出了千軍萬馬之勢?
無論是想養成某個好習慣,想學成某項技能,還是想完成年終目標~
1.你曾經研究過的趨勢是什么?后來被驗證為正確的是什么?花了最長時間才被驗證為正確的又是什么?
曾研究過學習的路徑,以自己的學習階段進行總結研究的。
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基礎期。這個階段可以明顯感覺到進步。
第二階段是混亂期。主要是對基礎期的零散知識進行整合,也就是概念之間進行必要的關聯,此階段無法感受到強烈的進步,甚至在感覺上會有退步感。
第三階段"花明"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經歷了黎明前的混亂,可以突然感覺到很大的進步,感受到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此學習階段在自己的學習歷程中屢試不爽。
前兩個月,在朋友身上也證明可取。
朋友當時處于公考面試逆襲階段(筆試分排名靠后),向我尋求是否應該準備的建議。
我當時給出的建議
1.要準備,而且要很用心的準備,因為自己的地勢處于只要成功就是比別人"更賺的多"的情況,在心理上優勢很大。
2.把握三個學習階段,不驕不躁,避免情感起伏。
在朋友之后一個月的培訓期間,我們約定周末互通學習狀態,每次周末除了為朋友輸送正能量外,我會提前跟他說下個階段可能會遇到的情況,比如在混亂期之前,會說"下個階段整體感覺會痛苦一些,但越痛苦你越應該高興,因為每一個痛苦的點都是第三個階段的墊腳石",有了預防針,朋友很淡定,每天只需要用心準備就夠了。
最終,朋友在培訓期間一直是培訓班仿真訓練第一,正式考試時也是整個面試考場第一名。
我將其歸結為朋友的努力,而朋友卻從中感受到了"戰略"的力量。
2.當前的“知識變現”被人們認為是個趨勢,現在的你呢?你看到了什么?
當前的知識變現是趨勢,或者說一直以來,知識變現都是趨勢,比如工作中知識變現,技能變現,豐富的人生經歷變現。
同樣是知識變現,載體不一樣。
卻有共同點:它們
都是特立獨行且正確的知識,知識都經歷實踐實現了價值才最終變現。
理念的變現。
即操作系統升級情況下的變現一一注意力,元認知,升級自己的商業模式的操作系統變現。
實踐的變現。
通過應用的知識,通過另一種非知識傳播的形式變現,而且是更普遍的變現。
3.你現在正在身處其中的趨勢是什么?隨后可能發生的是什么?為了讓自己更好,你現在要對應地做什么?
我們現在正身處其中的趨勢是抓住自己工作中的杠桿。
人都是"喜歡"安全感的,我也一樣。但當我通過個人成長周期統計發現,每一次工作中的迅速成長都是基于突如其來的變化和不知所措,因此當最近工作發生的變動我心理上還暫未能接受時,理智接受了。
做好變化的準備,迎接隨時而來的安全感的缺失,在不可變化的大局上拒絕抱怨,而是將那手目前來看可能是"爛牌"的牌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