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三年級的暑假,我和朋友帶著孩子去了承德。回家后,問兒子最難忘的經歷,他說不是聞名遐邇的避暑山莊,不是外形獨特的外八廟,而是爬棒槌山的獨特經歷。
在避暑山莊遙望棒槌山時,就被那獨特的身姿所吸引:一大塊平臺般的石座,盡頭矗立著形似棒槌的小山,似天外來客的杰作,難怪成為承德的標志,吸引著我們去一探究竟。
朋友不愿爬山,于是我帶著兩娃一起去歷險。買門票時,大多數人都選擇纜車往返,而小哥倆覺得走同樣的路很無趣,一聽導游說下一個景點走路的直線距離更近時,小家伙們更嚷著要徒步下山,而我也是不愿走回頭路的人,仨人一拍即合。
乘坐纜車上山時,雄偉奇特的棒槌山越來越近,仿佛在召喚我們一探究竟。而這里的纜車是全開放的,像一張有欄桿的長椅,腳下能擦著樹梢枝頭,感覺真的像飛一樣。
下了纜車還要走好一段路,爬一段很陡的樓梯,然后登上棒槌山的大石基。一上山頂的大石基,頓感無遮無攔、狂風大作,加上心里害怕,我不敢站立行走,貓著腰,貼著地,恨不得匍匐前進。再看兩個孩子,早大搖大擺走過大石基,在“棒槌”下等我。
這“棒槌”是無法爬的了。我們坐在石基上,吹著山風乘著涼,仰頭凝視石縫中長出的白桑樹,低頭俯視如煙的美景,遠處紅色的須彌福壽之廟閃著神秘的亮光,心想神仙也不過如此。
吹夠了山風,我們告別了大部隊,從導游指的另一條下山路飛奔而去。
我們一口氣沖下小山坡,猛然回頭,哇,這個角度的棒槌峰變化可真大!如果說上山途中的棒槌峰像個北方大漢,光禿禿的直接矗立在寬大的基座上,堪稱雄偉奇特,而從現在的小山坡往上看,大基座不見了,在松枝翠柏的掩映下,棒槌峰顯得格外秀麗多姿,仿佛含情脈脈的少女在向遠處張望。同樣的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感受竟如此不同!
我們沒敢留戀,一鼓作氣沖上對面的小山頭,可是眼前出現兩條路,我們正猶豫著往前走,突然看到左手遠處還有一塊大石頭,朝前突出,鼓鼓的樣子還很可愛,我靈光一現:“這是傳說中蛤蟆石吧!”“對啊!”哥哥也一拍大腿,“這應該是導游說的,棒槌山的第二美景。”“沒想到蛤蟆石在這么偏僻的地方,那些坐纜車下山的人是沒機會看到了。”兒子也驚喜地說。
“還是走這條路吧。”我指了條土路,哥哥有了疑問:“這樣的路能通往山腳下嗎?”我說:“不能肯定,但這條路稍寬點,沒有修路肯定是因為走的人太少了。”是的,舉目一看,前后無人,這真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為了趕時間,我們一路小跑,跑著跑著,突然飄來一陣小雨,真是毛毛細雨啊,趕走了燥熱的天氣,聞著泥土和青草的氣息,我感到非常愜意。不到二十分鐘,雨停了,雨珠落在松針上亮晶晶的,仿佛鉆石一樣折射著太陽光,兒子和哥哥感到非常有趣,在城市里長大的孩子們很少觀察到這么奇妙的景物,也從未和自然如此貼近過。我真心為他們遺憾。
又走了很遠,仍然沒有人影,我不禁有些心慌,哥哥也埋怨道:“這深山老林的,要是走錯了可怎么辦?”“事已至此,回頭是不可能了,只能朝前走。”我故作平靜地說。漸漸地,樹林稀了,前面出現一片草叢,再往前,是個像天壇一樣的建筑物。“到了,這應該是普寧寺了!”我興奮地說。從表情看出孩子們的心也放了下來。
進寺院大門時,剛巧碰見了同團的游客。“你們怎么才到呀?”我奇怪地問。“得排隊坐纜車,到了山下,還得爬旁邊的小山才能到普寧寺。”奧,原來坐纜車并不比我們快多少,但我和孩子們看到的、感受到的東西卻很多很多。
棒槌山之行使我明白,在人生的岔路口,選擇與眾不同的路,往往能看到更多的美景,收獲到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