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本應該寫“今天是2017年下半年的第一天”,可那又是昨天的事了,沒有辦法,只能寫“今天是2017年下半年的第二天”,反正感慨和感受是一樣的。
上半年過去了,離明年還遠嗎?的確,過了上半年,明年就在眼前。長了一歲,小孩子自然歡喜雀躍。可對已在這世上活了四十多年的人來說,就不那么興奮了,那感覺就像又給自己的心壓上了一小塊石頭。
我似乎能搞清也似乎不甚明白,為什么人過中午,時鐘還是那個時鐘,卻突然間感覺健步如飛了呢?莫非時間也好色,只喜歡青春年少的,而討厭老里老氣的,巴不得趕緊把他們送到終點站。
說到底,年齡只是個數字,可不同階段數起來的感覺又是不一樣的。起初,我們興致勃勃地數,因為每數一次,都有可能帶來歡樂和美好的憧憬;可數著數著,有朝一日就不愿意再數了,也開始遮遮掩掩了,就好像這個數字做了什么壞事。
記得,好像是非洲的一個什么原始部落,年齡的記法很特殊,是倒著記的。設定能活到六十歲,那么,出生的那年就是六十歲,第二年就是五十九歲……
這種年齡的記法和我們的記法雖截然相反,可殊途同歸,都能使人產生一種強烈的緊迫感和危機感。所不同的是,他們的記法從一開始就起到警醒的作用,告訴人們,生命又少了一年,不要再浪費生命了。而我們的記法,容易麻痹人們。也就是在中年之前,我們似乎對年齡不那么敏感,以至有些人浪費了不少的青春韶光。直到中年,才慢慢有了生命的緊迫感和危機感。
再過幾個小時,2017年下半年的第二天也要過去了。時間就像一個有著無窮無盡能量的機器人,不知疲倦地走著,任誰也攔不住。可我們有必要去攔他嗎?
剛讀了兩本書,一本是《一個人的朝圣》,另一本是《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書中主人公一個叫哈羅德,一個叫歐維。兩個不幸而孤單的老男人,一個六十歲,一個五十九歲。哈羅德的兒子在二十年前自殺了,歐維的老伴也在六個月前去世了。可年齡沒能阻擋得了哈羅德為了心中的祈愿而朝圣般的徒步遠行,年齡也無法改變歐維帶著堅不可摧的原則繼續嚴肅認真地生活。
時間是時間的事,年齡是年齡的事,且不去管他。只要我們心中還有自己想做的事,每天還為想做的事忙著,就夠了!
(封面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