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了《痛苦的童年為神經癥“播種”》,再一次深深地審視了自己的教育,害怕自己教育的殘酷帶給孩子永遠的傷害。
【神經癥在幼年時播種成熟期發作】
神經癥一般在五歲前就埋下了“膿包”的種子,但一般都要等到當事人足夠大時---譬如青春期或成年才發作。美國心理學家考特·派克認為,這是生命的一個秘密。童年的痛,弱小的我們無法承受,必須扭曲,以保護自己。但當神經癥真正展現的那一刻,我們其實已經長大。這就好比是,戲劇化的神經癥癥狀是在提醒我們,喂,你長大了,有力量了,別逃跑了,現在是正視童年那個不能承受之痛的時候了。·····創傷越早,患病越重。
讀到這里,我寫下了“殘酷”這個詞。別人都說,歲月是療傷的神器,可是,在這里,歲月比殺豬刀還殘忍。它會慢慢地折磨。我特別不愿意相信這樣的論述,但我又知道,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很多的傷痛確實需要追溯到童年才能知其原因。可我同樣也擔心,現在的父母如此關愛兒童,他們關愛中的焦慮,看到這樣的論述的時候,是否會增加他們的焦慮,更會放大一些原本屬于孩子成長中正常的現象呢?我還是希望父母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夠更強大些,看待問題更理性些吧。
【青少年太聽話不是好事】
這不是第一次聽到,我都對家長說過好多次了。而且,我現在對孩子們的關注,已經由調皮的孩子逐漸傾向于沉默的孩子關注了。這是由越來越多的家長更多地關注教育而引發了我的焦慮。
1.抑郁情緒均來自喪失,我們心理世界的任何一部分重要內容的喪失,都會引發或輕或重的抑郁情緒。
2.無論新的關系、新的生活多么美好,這種抑郁都不會消失。消失不會發生,發生的是平衡和抵消。也就是說,如果好的情緒多于不好的抑郁情緒,那么這個人整體上就會處于快樂狀態。
我挺喜歡抑郁這個詞的后面加上情緒。情緒是無時不在的,當把抑郁當成一種情緒時,我覺得從心理的接受程度上要更好一些。也可以減少大眾對于抑郁的恐慌了。
3.胡慎之說:我們的文化,喜歡好孩子。經典的好孩子,在家里聽父母的話,依賴······這個孩子的獨立空間就會受到擠壓,他會覺得不是為自己而活,于是就缺乏動力。他可能會出色地完成老師和家長交給他的任務,但卻表現得比較麻木,對很多事情都缺乏欲望和追求,這也是抑郁的一種體現。
有多少家長已經表達過對自己這方面的擔憂,我數不清了。我更關心的是,做為老師的我們,應該如何在學校的環境內,給孩子心靈的釋放。
4.下面的話值得記住并執行。
叛逆期推遲,我之前真沒想過,居然可以推遲到三四十歲。
在正常情況下,不必太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太喜歡這句話了。
不要對孩子偶爾出現的強烈叛逆行為,譬如離家出走,早戀等大動干戈,要理解這種行為背后的心理,適當反思是不是對孩子控制得太厲害了。
我之前對于我班一個孩子離家出走找她聊天時,我問她,你走到了哪里?她說,我就是在小區內轉了轉,沒想走遠。聽到孩子這句話,我松了口氣。當然,還是正面的告訴她,老師擔心她出走后的安全。我有兩位同事,告訴我他們都有從家出走的經歷,只是想松口氣而已。
5.每個人都孤獨,而打破孤獨的唯一答案是,能與其他人或其他事物構建真切的鏈接。感情鏈接,是最真切的鏈接之一。
我想,感受被看到,應該是方法之一吧。我真切的希望,未來能夠打破一個德國老師所說的話:當處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問題時,能有20%的成功率就不錯了。
努力成為一名成熟的父(母)親,減少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問題,途徑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