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對你自己說“是”,包括你的身體。之前我運動起來的原因大概是因為疫情期間,我在家里胡吃海塞,體重一下子飚到120斤,看著大腿上白花花的肉,總感覺兩腿之間已經有了灼熱感,那是肥肉與肥肉的碰撞。我捏了捏肚子上的游泳圈總是忍不住懊惱,但是一到吃飯的時間我就忍不住啊,我覺得不吃對不起,吃了也對不起自己,所以在吃不不吃之間,在對得起對不起自己的標準里徘徊,我還是吃成了一個胖子,一個我并不喜歡的樣子。所以我痛下決心一定要減肥,要動起來。剛開始運動的時候很難,每天都會為要不要繼續而糾結掙扎。腿疼了,腳趾黑了,渾身散架了.....反正理由很多很多,但是目標只有一個。當我自己動起來的時候才發現瘦已經不能成為目標,反而是那種生命流動起來的狀態讓我欣喜萬分。我的身體還是非常期待動起來。
對危機中的“關系”說是,包括可能結束的關系。有一件事兒我始終覺得放在心里是一個過不去的坎兒,那就是跟鄰居的關系,我沒有想到最后關系的終結竟然是不了了之,我不知道哪里出了問題,或許是因為孩子的紛爭,更或許是本來關系的建立就比較飄搖。我很少以身份不同而定義朋友,也許這只是我的想法。之前我是一直不能接受的,我覺得不應該出現這樣的情況,但是我想對它說“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這樣,走了散,散了聚,沒有誰能一直陪伴你,也沒有誰能一直與我維系親密的關系,只有我自己。就像我在那個青澀的年代以為,那個明朗的少年會陪我一生,但是最終到現在的并不是他,而他早已散落在天涯。說不悲傷是假的,但是能為這些關系的關系哀傷也算是一種看見。之前的時候我還在想如果我們有一天碰到,那種見面該有多尷尬,或許尷尬里還存在著我過去放不下的一些情感在,但是現在我能接受偶遇,一笑而過,也許是成年人最體面的告別。
對真正結束的關系說“是”,以前發生過一件自己認為很難逾越的事情,真相是我卻逾越不了,每當自己能量不足,情緒低谷的時候總是把這件事拿出來重新過濾一遍,然后開始攻擊自己以避免這件事情對我的傷害。但今天我打算對它說“是”,我在那段關系里看到自己的需求,看到了自己無處安放的焦慮,還有被這種焦慮與渴求激發出來的憤怒與力量。也許一次的看見并不能讓我完全釋懷,但是當它再次來臨的時候,我告訴自己:是的,我看到你了,我看到你來的時候,那個躲在后面的小女孩兒。
對其他人說“是”,從昨天的紛爭,無力,挫敗到今天的慢慢恢復,我對其他人說“是”,那是他們本來的樣子,我之所以憤怒,失落,難過,悲傷,是因為我有自己的需求,我強烈地抵抗這種需求的產生或者是把自己的需求投射在別人的身上,我要像別人去索取,他們給不了我的,我就氣急敗壞。對其他人說“是”,就像照鏡子我看到了自己的樣子一樣,我對自己的這種需要說“是”。我在自己弱的時候會期待別人給予我最理解的回應,我需要別人對我關注和包容,我希望別人以我為中心,但是每個人只能是自己的中心,只有自己感受到自己以后才會關注到他人。那么渴求是什么呢?那是把自己交出去,讓別人給足需要的關注而已。
對父母說“是”,對父母說是,我看到他們的焦慮,倔強,無能,懦弱,固執,高自尊,就像看見我自己的一樣,因為我身上有很多很多他們的印記,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像媽媽,又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像爸爸,我從來沒有承認過自己就是我自己。我是一個獨立的人,我有獨立的思想。直到我對他們說“是”,他們就是沒有能力給予過我想要的,不是他們不想給,是他們也沒有,他們就是不會以我期待的方式生活就像我不會按照他們的期待生活一樣。但他們在我生命里有深遠的影響。他們也是普通人,有自己的光明與黑暗面,他們勤勞,節儉,有力量,而且偶爾會幫助我。他們就是我最好的父母,就像我是他們最好的孩子,不管我們如何不接受對方,上天就是安排了這么一場緣分。
對情緒說“是”,我們喜歡快樂,喜悅,平和和開悟,喜歡寬容,主動,淡定和勇氣,同時我們又討厭驕傲,憤怒,欲望,恐懼,悲傷,冷淡,內疚和羞愧。我只想要好的,不想要壞的情緒,就好比我只喜歡一個人陽光的一面,不喜歡的他黑暗的一面。如果我們過多注重陽光面,我們很容易就被一個人吸引住,但是經過深入接觸才知道自己并不能接受黑暗面,難道這是別人的事兒嗎?別人有他自己的本來面目。情緒也是如此,情緒就是多樣的,有正向也有負向的,有高峰也有低谷,但是我們能說我只想要高峰,不想要低谷,那估計也成不了一座山吧。可以說是海市蜃樓。虛幻縹緲。每一種情緒的背后都有自己的意義和價值。就像我的憤怒背后就是讓我更力量地去對抗生活中的風風雨雨,而悲傷讓我儲備力量,去更好的覺知自己的存在。
對狀況說“是”,這個應該是我特別希望擁有的氣質就是淡定,很多事情都像是已經發生過一樣,我喜歡過后回頭一笑:這都不是事兒,說到這兒突然讓我想到了甄嬛的回頭一笑,非常經典的畫面深深印進腦海里。那接下來就是接納發生在生活的點點點滴滴,它就是在那里,而我需要的就是愛上這種變化。
對改變和安全感說“是”,改變以后沒有收到自己期望的樣子的時候,很惶恐,經常會質疑自己那時的選擇是不是對的。我們對改變總是充滿了期待,而往往會忽視享受改變帶給自己的感受,所以既有過往,又有未來,交織在一起就迷失了自己。這觸及了我們的舒適區,撼動了我們的安全感,人生只有一件事兒是確定的,那就是死亡,除了死亡,其他事兒都是不確定的,那我們還想不想體驗呢?如果想,那就是大膽地體驗吧,生命總會帶給我們一些不一樣的額體驗,都是寶貴的,因為只此一生。
對生命說“是”,無論它帶來什么,包括傷殘、疾病和死亡。生命這個話題太大了,大到我們說什么都會覺得渺小,存在之中,沒有對,沒有錯,也沒有公平,存在即意義。假如我們能全然地讓悲傷順其自然,感恩會隨著而來,允許生命完成和終結。在“不”與“是”之間移動才是成長的快樂。
“是”并不是順從,也不是拒絕。接受對自己過著的生活負責任,是通過某種方式把壓力從你的身上拿掉,并且停止對抗。這一點,最近有一些切身的體會。接受的意思是停止收到所有來自你頭腦的聲音的影響,如“應該”和“必須”、“抱怨”和“責備”,接受還是看見你偶選擇,而如何廁過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責任,而不是別人。接受的意思并不是我們不去做改變,但它允許一種自然的成長陳勝,而不是強迫性成長,當然強迫性成長也是存在的,那必定是蝕骨一般的痛。
對你的頭腦說是,對自己說是,一切允許其發生,等待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