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很喜歡蘇軾的這一闋詞,喜歡“清歡”這兩個字。
“清歡”是一種淡雅,一種對生活的淡然,一種閱盡繁華后的豁達。
“清歡”來自于自己的內心,是心靈的一片寧靜,是心靈對世間萬物的看法與感悟。
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對事物所感悟的都不一樣。青春年少時,沒有經歷風雨,對一切都是那樣的雄心勃勃,總想走向金字塔的頂端,總想體會那被人仰慕時的那種感覺。
也許在這條路上,會碰得頭破血流,會吃盡苦頭,會嘗盡人間冷暖。當走過這些風風雨雨后,驀然回首,才發現,曾經有些執著的追求,在現在看來也不過如此,也并沒有那樣的驚心動魄。
感情亦是如此,無論是親情,愛情或是友情,保持心中那份真,那份淡然,一切都是美好的。
人生有太多的無奈,太多的憂傷,“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我們能體會歐陽修的綿綿情恨;“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不多情”,我們也能感受到納蘭性德的無奈與哀傷。
借古論今,當我們在迷茫時,在無奈時,在哀傷時,更應該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用豁達的心去面對生活的不如意,保持心中的那份“清歡”。
“清歡”是一種心境,也許路邊的一朵野花,也能使我們嫣然一笑,也能使我們駐足停留。因為小花純真而無邪,沒有虛偽的面具,有的是它展露給我們的一顆真心。欣賞這樣一朵野花,或許比欣賞牡丹還要愉快。
當我們漫步于鄉村小路間,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純潔,這也是“清歡”;當三兩個朋友,在農舍喝一口大碗茶,品一道農家菜,談天說地,這也是一種“清歡”……
“清歡”的豁達在于我們的內心深處,看淡人世間的浮浮塵塵,能夠用一顆淡然的心去對待所有的事。
心中有太多的欲望,不能談“清歡”;心中有怨、有恨,不能談“清歡”。
“清歡”超脫了物質,超脫了欲望,超脫了愛恨情愁。它如一汪清泉,在心中靜靜流淌,即使有風掠過,它也不會再起漣漪;它又如那淡淡的月光,深深的照射進我們平靜的內心,淡淡的,涼涼的。
“清歡”是心靈的品味,是遇事時寵辱不驚的處事態度。
“清歡”是心靈的純凈,是在渾濁的空氣中依然能保持自己內心的那份純真。
“清歡”是心靈的從容,是在遇到大悲大喜之事時,依然能泰然處之……
心中有“清歡”,哪怕看梨花飄落,也能感知它如雪的美,雖已凋落,但它卻與大地緊密相擁。
人生如夢,遇事不必太較真,凡人多一份世故,就多一份機智。多一份機智,卻少一份高雅。用“清歡”的心境去欣賞人世間的潮起潮落,這當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