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各類身體技能,無論是腳尖踮起轉圈、演奏一件樂器、或投擲棒球,都需要練習。
練習是為了進步而重復某個動作,它使我們的表現更順暢、更迅速、更有自信。
所以當我們越練越好的時候,大腦中發生了什么?
我們的大腦有兩種神經組織:灰質和白質。
灰質處理大腦中的信息,下達指令以及將感官信號送回大腦,而白質主要由脂肪組織和神經纖維構成。
為了挪動我們的身體,信號從大腦灰質出發,順著脊椎而下,通過一連串神經纖維傳遞,直到肌肉。
那么重復的練習,是怎么改變我們大腦結構的呢?
白質中的軸突,被一種稱為“髓鞘”的脂性物質包裹著,這層髓鞘似乎能隨著練習而改變。
髓鞘類似于電線外的絕緣隔層,作用是防止電信號流失,使信息在神經通路上的傳導更高效。
近期的一些老鼠研究發現,重復的身體動作,增加了軸突外周髓鞘的層數。
層數越多,隔離性就越好。
相當于建立了一條,從大腦到肌肉的高度信息通路。
一些運動選手和演奏家將成功歸功于肌肉的記憶,而實際上肌肉本身并沒記憶功能。
相反,恰恰可能是神經外周髓鞘的形成,給了那些出色的運動員以優勢,讓他們的神經通路更快捷、更有效率。
有許多理論嘗試用多少小時、幾天、甚至多少年來量化掌握一門技能的時間,然而我們并未得到這樣的一個神奇數字。
但我們知道,精通并不只是重復次數或時間的累積。
練習的質量和效果也同樣重要。
有效的練習是持之以恒、高度集中的,將注意力聚焦于練習,或全力攻克當下薄弱的地方,以突破自己能力的疆域。
所以,如果有效的練習是關鍵,我們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時間?
試一下以下建議:
專注于手頭的工作。
為了避免自己分心,請關掉電腦、電視機,把手機調節到飛行模式。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們觀察了260名學生的學習。
平均來說,學生們在任務上每次只能專注6分鐘。
使用筆記本電腦、手機,特別是刷Facebook,是導致分心的罪魁禍首。
慢慢開始或從慢動作開始。
與技能的磨合始于訓練,不論有否出錯。
如果你逐步提升 有質量重復的速度,你的正確性也會越來越高。
接下來,多次重復輔以有節奏地小憩,是精英人士們練習時的習慣。
研究表明,許多頂尖的運動員、音樂家、舞蹈者,每周花50-60小時來打磨他們的技能。
他們中的很多人把時間打散,用每天有限的零碎時間來進行高質量的訓練。
最后一點,在腦海中栩栩如生地想象練習中的細節。
這有些奇怪,但不少研究顯示:一旦某種動作被建立,就能通過意念將其鞏固。
一項研究中,將144名籃球玩家分為AB兩組。
A組練習單手罰球,
B組僅僅是在腦中想象這一動作。
經過兩周后的練習,然后測驗。
發現AB兩組,中級球員和高級球員的命中率都有近乎相同的提升。
隨著科學家們對大腦的奧秘越來越了解,我們對有效練習的理解也會更深入。
同時,有效練習是突破我們能力上限、達到新高度,也是發揮最大潛力的最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