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4年8月7日清晨7點,高聳入云的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塔樓薄霧輕漫,從樓頂望去,遠處的自由女神像輪廓模糊。雙子樓之間懸著一根細細的鋼絲,在風中輕微晃動。身著黑衣、手執平衡桿的法國青年Philippe Petit在經歷了前一夜緊張的準備工作之后,開始了他在「云端」的表演,在45分鐘的時間里,他在那條高達412米的鋼絲上來回走了八次。
? ? 2008年的一部紀錄片「man on wire」幾乎再現了當年Philippe的壯舉,這部紀錄片由BBC、Discovery及UK Film Council聯合推出并斬獲2009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除了喜歡這部片子中由大量的黑白影像及默片時代常用的技巧蒙太奇所營造出來的詩意效果,我更喜歡將自己代入到「走在鋼絲上」的場景,幻想著「you walk or you die」的戰栗感。作為一名恐高癥患者,恐怕永遠無法體會到那種在云端起舞的極致快感。在沒有安全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在400多米的高空上看一眼下面就會嚇尿,更別說在鋼絲上做出諸如屈膝、躺下這些「花式作死」的動作了。
達瓦孜
? ? 走鋼絲表演起源于我國新疆維吾爾族的「達瓦孜」,其含義就是高空走鋼絲。維吾爾語中DARWAZ,DAR是高的意思,而后綴-waz指從事某種技術的人。達瓦孜是維吾爾族傳統的高空表演之一,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達瓦孜」作為維族世代相傳的技藝興盛不衰,并且傳出國門,沿絲綢之路,到達印度紅海之濱、埃及等地。現如今,走鋼絲表演成為一門在世界范圍內廣為流傳的雜技技藝。
? ? 在新疆,如今只剩下阿迪力一個家族進行表演,阿迪力·吾休爾是家族的榮耀,他先后打破并創造多項走鋼絲世界紀錄。對于阿迪力來講,每一次表演不存在失敗,因為失敗就意味著死亡。
瓦倫達效應
? ? 大家或許都曾聽說過心理學上的「瓦倫達效應」,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走鋼絲表演者,他在一次重要的演出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說,我就知道這次一定會出事,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總想著走鋼絲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瓦倫達效應」實質上是告訴我們,專注于事情本身比患得患失更加重要。如果干擾信息過多,想要達到的目標往往越難以實現。
? ? 走鋼絲本來就是兼具技術性和心理考驗的行為,專業的走鋼絲者在技術層面其實都不存在問題,難以做到的是像Philippe一直保持「高空征服者」的初心,他不斷在尋找新的征服對象,埃菲爾鐵塔、悉尼直到雙子塔樓,并且狂熱地投入到前期準備之中去,那種對新目標的新鮮感使他無暇顧及走鋼絲之外的事情,走鋼絲這件事情的完成自然也是水到渠成。
意義之外
? ? 對于走鋼絲的人來說,每一次的行走都是獨一無二的體驗。置身險境之中,方能看見最真實的自己和最不一樣的世界,這或許是他們所追尋的「意義」。可是,意義之外呢?費利佩固然是罕見的天才,但是他完成的壯舉離不開女朋友及眾多摯友的支持與協助,雙子塔樓的行走承載的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激情,也摻雜了期望、信賴、糾結、恐慌、痛苦等諸多好友的情感要素。可悲的是,費利佩攫取了個人的「意義」之后,卻與女友漸行漸遠,也背叛了他的摯友。從這個角度上講,費利佩能夠戰勝現實中高懸于云端的鋼絲,卻無法戰勝生活中隱形的鋼絲。擁有天賦卻低調謙遜、取得勝利卻不自我膨脹、認清自我努力與外界協助不可分割的關系,這是走好生活中的鋼絲,保持生活平衡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