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拿起《百年孤獨》是20年后了。1997年是我第一次讀《百年孤獨》,中學時代不懂孤獨,也不懂命運,20年過去后,那時的感受已經虛無縹緲,找不著一絲蹤影,除了記得馬孔多小鎮和幾代人都一樣的名字外,感覺像一本從未翻過的新書。
? ? ? ? 6月底和團隊成員的讀書分享會上,各個年齡段的同事談著不同的感悟,有一共識就是對于同一本書,不同人生經歷的人讀到的感受不同,若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讀同一本書感受也不同。時間如河流,世間沒有一段一模一樣的河流,刻舟求劍無法刻出當時當地的感受,每個人都是在改變,在成長中的。
? ? ? ? 對于《百年孤獨》,說不清的感受,五味雜陳。說是魔幻,的確如此,死去的亡靈竟然可以無處不在,死去的靈魂“死夠了”還可以繼續回到人間,這是馬爾克斯把人類自成為智人開始的夢想寫在紙上。倘若沒有斗雞對手亡靈的無處不在和吉普賽老人的復活,也就不會有馬孔多小鎮的出現和延續,是魔幻和如影隨形的孤獨奠定了《百年孤獨》的根基。
? ? ? 孤獨,是馬爾克斯創作的永恒主題,他筆下的人物總是孤獨的。《族長的秋天》寫盡了獨裁者的孤獨;《枯枝敗葉》中的人物生于孤獨,死于孤獨,一輩子都是在極端孤獨中度過的;《惡時辰》中的鎮長更是飽嘗權力孤獨的滋味。馬爾克斯對筆下孤獨的態度有好多種,在《百年孤獨》里,他對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是深刻同情和憐憫的,他認為他們的孤獨是因為愛的缺失。“不懂愛情,不通人道,這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秘密。”對此論斷,我深以為然。
? ? ? ? 孤獨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唯有經歷過才能說的清。孤獨不是一個人,孤獨是潛藏在心底深處,一旦觸發,就算身處喧囂鬧市,也是無邊無際無著落的那種落寞。中學時,我特別喜歡唱巫啟賢的《思念誰》,那是不識愁滋味而強說愁的偽成熟;現在,我感覺其歌詞用來形容孤獨再貼切不過了:“就像喝一杯冰冷的水,然后用很長很長的時間,一顆一顆流成熱淚”、“就像欣賞一種殘酷的美,然后用很小很小的聲音,告訴自己堅強面對。”內心的孤獨不是用陪伴可以解決,很多時候只能靠自己去療愈,有些人很快可以走出來,有些人卻要用一生。
? ? 《百年孤獨》里處處隱藏著無法言說的孤獨,從百年的歷程中,老祖宗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是孤獨的,他的孤獨是他的與眾不同,一種常人無法理解的思想與行為,在理想的世界里走出去太遠,覆水難收,最終以癲狂的姿態離開現實的世界。偉大的人都是孤獨的,要學會與孤獨共處,若放在近現代,他或許是愛因斯坦、愛迪生,他的天馬行空,他的異想天開,沒有哪個科學家在思想的閘門開啟后不是和他一樣的,他是創世者,開辟了馬孔多,開啟了布恩迪亞家族的百年征程。
? ? ? ? 借用托爾斯泰里的那句話,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孤獨的人各有各的孤獨。《百年孤獨》里的人物個個個性鮮明,眾多學者甚至于對每個人物都進行了分析,一度形成“百年孤獨現象”,馬爾克斯的寫作手法也影響了我國莫言、陳忠實、賈平凹等一眾現代作家。麗貝卡有她的孤獨,那種孤獨感是與生俱來的,她需要的是父母之愛。這種感情的缺失不管對誰都是一輩子的遺憾和茫茫無際、不知自己身處何處的寂寞感。何塞·阿爾卡蒂奧的孤獨是迷失生活方向的孤獨,這是絕大多數人都共有的孤獨,在忙碌之余不知所措,茫茫然無聊發呆,用酒精、毒品、情欲來打發無聊的時間,這種孤獨就像一粒沙礫迷失在漫無邊際的汪洋中,隨波逐流,不知所終。而何塞·阿爾卡蒂奧是個野蠻的狂人,若沒有思想的加持,再霸氣外泄的肉身也只是一副“草皮囊”而已。
? ? ? ? 縱觀百年,每個人物的孤獨在命運的輪回中形成無數個大大小小的循環怪圈,家族第一代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后半生在小屋里制作小金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第4代奧雷里亞諾第二反復地修理門窗,第6代奧雷里亞諾上校晚年不停地縫制裹尸布,蕾梅苔絲每天都花大量時間反復洗澡等等,這些行為都與其祖宗制作小金魚相似,每個人都處在過去、現在與將來的重復之中,構成一系列循環怪圈。此外,人名與人物性格也是循環往復的,家族中的男性始終是阿爾卡蒂奧與奧雷里亞諾的重復或相加,個性也相似,又是一重重的輪回。家族里活得最久的烏爾蘇拉,經歷了家族百年的盛衰演變,失明之后依舊能夠如看得見一般,因為她心里和明鏡一樣:一切都無非是過去的重復。即便是從家族之前第一個亂倫產物“豬尾巴”的人到最后一個亂倫產物“豬尾巴”被螞蟻吃掉的女嬰也不過是循環到了起點。
布恩迪亞家族最后的結局是讓人震撼的,從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與烏爾蘇拉夫婦二人,綿延8代,最終家族所有的人都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而布恩迪亞一手創建的馬孔多,從―個什么都沒有的不毛之地發展為繁榮的城鎮,最后也在一場颶風中回到最初的一無所有。歷經百年的喧囂,最終一切歸于沉寂,仿佛什么都不曾發生,這樣一個幻滅的故事,對于讀者而言,讀下來仿佛做了一場大夢,夢醒后,隨之而來的是那種無邊無際的孤獨感,那種一切皆是虛妄的孤獨感。金剛經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人生本就是場徒然的征途,在先輩走過的路上徘徊往復。
? ? ? ? 文學作品總是要反映現實的,本來我對拉丁美洲歷史不甚了解,在幾天的旅途中,我看完了馬爾克斯的傳記,了解了一些時代的背景。如果說歷史是個大循環圈,那么,某一時期的現實社會則是依附于大循環圈中的小圈。布恩迪亞家族的結局,一開始就在吉卜賽人的羊皮卷中預示了。無論這個家族中的成員如何苦苦掙扎,終究逃脫不了衰亡的命運。這冥冥之中好像有一種“宿命”的神秘力量在支配著。馬爾克斯通過這個家族的衰亡和馬孔多的興衰來揭示這樣一種神秘力量--那就是現實的環境。無論何人,都逃脫不了環境的影響。在馬爾克斯的那個時代,拉丁美洲文明低下,政治昏聵,經濟落后,思想保守。這樣一個遠離文明的世界,歷經百年也未必會有大的變化。然而,身處落后與愚昧環境中的人們,始終重復循環著做同一件事,他們沒有能力、也害怕走向未來。這是馬爾克斯想通過《百年孤獨》揭示的現實,對于這種現實,我是很理解的,我們中國很多貧窮落后的地區不也是這樣嗎?文明時代的印記似乎從未到過那里,子子孫孫始終重復著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簡單“事業”,生活單調,眼神里透著都是茫然與孤獨。這種孤獨是一種無奈,無助和對人生的妥協。
馬爾克斯是偉大的,他封閉在自己的小書房里,在孤獨中奮筆疾書,歷經1年半寫就這部《百年孤獨》。《百年孤獨》仿佛是孤獨的汪洋,匯聚了布恩迪亞家族幾代人的孤獨細流。試想,在無垠的時間汪洋中,每個人也只不過是孤舟一帆,飄飄蕩蕩,不知從何而來,也不知飄往何處。無論什么時代,身處何處,沒有人是不孤獨的,與其在與孤獨的戰爭中郁結寡歡,不如認清人生注定孤獨的本質,與孤獨和解,只求一份平和寧靜的心境。
讀懂了《百年孤獨》,也就讀懂了現實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