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說的故事,都是在說他自己;每個觸動你的故事,都是因為你也有過類似的經歷。人生如戲,你就是自己電影中的主角,而這個電影都是由你自己的“人生腳本”組成的。不用費力去尋找你的“人生腳本”,因為所有的“人生腳本”在其他人的故事中都可以找到。
每個朋友向我請教讀書的方法時,我的第一個建議一定是多讀幾本小說,因為我們的人生畢竟有限,但是,一本小說則可以讓我們品味不同的人生,尤其是我們可以把其中最精華的部分進行提煉,然后作為我們自己自傳的一部分。
武志紅老師說《挪威的森林》是作者村上春樹取材于自己的人生,對此我是認同的,因為,我也在書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觀。
《挪威的森林》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個畫面是主人公身邊的人在沒有任何原因的情形下選擇了自殺,對這一點看完書后我也是很迷惑的。現在回想起來,原來書中早已給出了答案,主人公上大學期間的好友,一位富家子弟,聰明且智慧,但是卻對自己的未來不抱有任何幻想,因為他的未來不存在不確定性,或者說他已經掌控了自己的未來,正因為此,所以,他不珍惜當下,不珍惜自己的女友,更不珍惜自己的才華,蔑視一切,在內心也蔑視自己。在這樣灰色的環境中,也不難理解,為什么有的人會選擇自殺,因為生活沒有了色彩。而小說中的另一位主人公綠子,她熱愛生活,雖然她的父親遭受了不幸,她的姐姐找了一位并不稱心的丈夫,這絲毫都不能影響她對生活的熱愛,也因為綠子,主人公找到了新的生命力。結合我自身,我之所以對在沒有任何原因情形下選擇的自殺存在疑惑,是因為我屬于一個樂觀的人、一個對生命充滿敬畏的人,同時,我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期待,而小說中的情節則與我的價值觀存在沖突,進而讓我產生了疑惑。
故事、電影會讓你觸動,或者身體一震,這是因為你有過類似的經歷或者體驗,甚至可能是你潛意識中潛藏的感受。這些經歷、體驗、感受就像一個真空的球體中漂浮著的一塊塊磁石,當球體外面出現了磁極相反的其他磁石時,二者就會形成連接,而這種連接越頻繁,我們對自己的了解也會越清晰。例如,我小時候是小伙伴里面的老大,上學時是班里的班干部,工作時又喜歡獨立負責一項業務,所以我對自己的了解是希望自己變強,同時讓別人認可自己的強。此外,我喜歡閱讀的小說也都是主人公通過不斷努力證明自己的強大,而所有人也認可他的強大。這就是屬于我自己的人生腳本,也是我自己演繹的電影,我就是這個故事中的主角,一個不斷變強大的主角。
武志紅老師在課程中提到,我們需要深入自己的潛意識之井,因為我們的潛意識反映的是最真實的自己。就像《飄》中當白瑞德說出不愛斯嘉麗的時候,斯嘉麗追出去看到的是一團迷霧,這團迷霧就是斯嘉麗自己,斯嘉麗所愛的白瑞德也是她自己,但她無法定義自己為何要去愛自己,愛自己的什么呢,且既然找不到愛自己的什么,那就找到不愛自己的方面,但是,斯嘉麗也沒有找到答案,進而就形成了一團迷霧,一團發自斯嘉麗潛意識中的迷霧。
那如何深入我們的潛意識之井呢?武志紅老師的答案是找到打動你的故事,從故事中尋找入口。所以,就去看一部你已經反復看了多遍的電影吧,因為,這可能就是你的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