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時間,經歷過3家公司,有幸認識一幫好同事,也沒少見“光明正大”的職業性丑陋。
1.
四年前,北京北三環的一處KFC,前同事找我聊點事情。
顯然,他對公司心懷怨恨,歷數過往種種的不是,多次斬金截鐵地斷定:“我現在特別討厭湖北人,接觸過這么湖北人,他們都是些人精”、“×××人品有問題,客戶簽進來后,竟然背地里罵人家‘這傻逼竟然還簽約了’”。
雖說是談事,但抱怨要多得多,甚至是主基調。他嘴里的地圖炮、領導言論、不公待遇等是他不滿的緣由。再后來,四年間換過至少六七份工作,最短的不過一個月,最長的也不到一年,在頻繁換工作里聽到都是他對前公司、前上司的不滿,好像這個世界都在跟他作對。
他是做業務出身,工作非常勤奮,公司加班最晚的一定是他,而且沒有周六日。記得有一次,他在辦公室里累到暈倒,后來送往醫院打著吊瓶還在跟著單子,毫無意外地獲得當年度的銷冠。他一直抱怨的是“成績與回報不成比例”,氣憤公司未能滿足其提出的要求。后來才知道他的要求是:因為他在走北京的保障房指標,年收入必須卡在某個線內,因此他的工資走的是現金,而且獎金也必須要走其他形式。而對于這家公司而言,自己有嚴格的財務制度,并且每年都要接受嚴格的公司審計,他的要求被拒絕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說這些是某些“情理之中”的合理要求,那么他后來發生的一些事情,至少證明“一個巴掌啪不響”。答應去淄博拜訪某位同事,事后食言卻沒有任何解釋;問他一個事情,很少得到過直接的回應;對于自己的事情步步緊隨,對于別人的相求愛理不理。所有的這些,他不過是在追逐自我利益路上的極致的利己者,但凡個人主張跟公司、領導的方向不一致時,就會急迫地跳出來“要挾”,或者叫“步步緊逼”,甚至不惜通過辭職去尋找新的寄托,在頻繁的變換中一次次地否定外界,而他并未真正地審視自己的所作所為,種下的因就得吐下結出的果。
看起來的“勤奮、兢兢業業”不過是他職業性的外衣,內里的丑陋卻不愿面對,或者壓根不曾察覺。
2.
“那誰要我給他把這筆賬報了”,領導又開始愁眉苦臉起來。
他嘴里的誰是公司的一個副總,那筆賬是他家里購買了些家具的發票。副總之所以找我的領導,主要是看到本人在負責某個項目,正好可以以里面的某個名義走賬。
作為職業經理人,大家都心知肚明,揩點公司的油水是順手之舉,而對于更級別的職業經理人更是不名言說的行業潛規則。不只是上面如此,下面的員工也不例外,我們出差在外都會選擇住極便宜的酒店,然后讓酒店開出高出數倍的發票;或者部門的團建經費由員工定期繳納,而公司撥下來的經費被部門經理報銷挪為己用,……。
“大家都這么干,我不這樣做,那不是犯傻嗎”,絕多數人一定是這么想的。
這家公司始終以“結果導向”作為企業文化,以兇悍的市場能力牢牢站住市場第一的位置,公司也時刻教導員工的職業性:工作、外出、講課都必須要正裝加身,就連面向學生的一門重要課程就是“職業素養”。我們也相信,大部分的公司在新員工入職時,多多少少會接觸公司的制度培訓,而且我們也會信誓旦旦地做出承諾。而隨著工作的“耳濡目染”,越來越多的人會心知肚明地去跟隨。
人性永遠不能去考驗的,否則自己會一敗涂地,甚至對世界陷入無比的憤怒與絕望。只是我們在口口聲聲包裝自己職業性的時候,晚上照鏡子是否會有所心虛?或者我們是否有更好的途徑去推動公司制度的建設,通過努力去將這種人性里的貪婪降得更低些呢?我們是否又可以將聚焦在不良面的心思轉移一些到更積極的追求上呢?
在我們苦心教導自己的客戶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時,而自己做的一點也不職業,這本身就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原來幾十號人的大事業部只剩下了4個人在苦苦支撐,猶如鳥獸俱散。
題圖:來自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