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最怕接兩種人電話,一種是各類騷擾電話,賣房,貸款,補習班,中獎啦等等。還有一種就是不上班,專門陪讀的媽媽電話,她們的電話就是吐槽孩子不聽話,如何被氣哭了……
今天中午就接到前同事吳姐的電話,電話里吳姐哭的稀里嘩啦,非常委屈。
吳姐說,她的兒子已經一個多月不跟她說話了,也不喊她媽媽,有事給她寫紙條,她都懷疑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
自從兒子上高中,吳姐就辭職在家,專門負責兒子的生活和學習,沒想到會是這樣的結果。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我們常常流著淚束手無策,拼命壓抑著自己的火氣與委屈,我們不知道怎樣管教是對的。
我們把他們當大人當朋友一樣小心翼翼愛著他們,他們只會拿剛冒出的犄角頂我們。
因為對他們毫不設防,常常被他們頂的傷痕累累,久久無法自愈,還不得不忍著傷痛,繼續(xù)小心翼翼地做他的出力不討好的朋友。
知道他們青春期,知道他們學習壓力大,知道校園外的世界對他們誘惑多,知道他們偶爾也想控制一下自己,可是控制不住。
吳姐說,孩子上了高中簡直就像換了個人。
初中時,跟家長有說不完的話,事無巨細,從學習到生活,都要跟你說。高中后基本不再有類似的溝通。
有一次因為不讓玩手游,吳姐讓他停下來去練琴,他居然把手機摜地下。吳姐說,忽然之間就不認識那個自己一手帶大的孩子。看著地上的手機,后背直發(fā)冷,仿佛跟孩子之間隔著一個銀河那么遙遠。
這不是個例,許多孩子都會有這樣排斥家長的行為,或輕或重。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我們只能委屈的等待他們快快過了這個時期嗎?
其實,我們可以試著做到這些,或許能緩和跟孩子之間的關系。
第一,我們自己要不放棄學習。孩子現在長大了,知識量和思維等方面也在以我們想象不到的速度增長,我們不學習簡直聽不懂他們在說什么。
有一次,我女兒跟我說,她們班好多同學都喜歡打農藥。當時聽懵了,后來才知道是風靡全球的游戲王者榮耀。
我們跟孩子之間要能聊得來,你首先得懂孩子,他們每天都在成長,再也不是那個跟我們只討論肯德基還是麥當勞的甜筒更好吃?
他們會跟我們談論美國為什么要在韓國部署薩德,中國和印度會打起來嗎?同性戀在哪些國家是合法的等等。
第二,要想跟孩子有話題聊,最好能跟孩子有相同的興趣愛好,實在不能同步,起碼也要有所了解。
第三,夸孩子要在點子上,且要真誠,否則他會覺得你在敷衍他,有把他還當成小孩子哄的嫌疑。
青春期的孩子最討厭別人把他們當成小孩子,他們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
比如,他小時候我們夸他可以說,寶寶你真棒!現在就要具體說成,我覺得你數學題的解答比上一次更簡潔明了,你的思維能力提高了。
批評時更要注意,對事不對人。有句外國名言說的好,“我不認同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利”。
如果不這樣做,而是指責孩子本身,那你就相當于踩到狗尾巴了,你就等著他的連環(huán)質問吧,他會把你平時的所有的缺點,小錯誤統(tǒng)統(tǒng)列舉出來,讓你哭笑不得,甚至惱羞成怒,忘記你要談的是他的問題。
這樣兩敗俱傷的結果不是我們要的,
第四,提要求不能太籠統(tǒng)。比如孩子才上高一,你跟他說,你不好好學,你以后二本都上不了。這樣說孩子的信心受到打擊,也不知道該從哪里下手才能上更好的學校,原來怎么樣還是怎么樣,你說了等于沒說。也許還會跟你對著干。
太籠統(tǒng)讓孩子無所適從,可以像王健林說的,咱們先定一個小目標。比如,在保證正確率的情況下做題速度再提高一點;每天多背5個單詞,總之看哪里薄弱就從哪里下手做。
鼓勵孩子,好的習慣要堅持。
第五,不要過多地干預孩子的學習。我們適時地做好引導就行了,學習是孩子的事,他有自己的計劃。
吳姐說雖然天天不上班,感覺比上班還要累,每天得給孩子聽寫英語單詞。天哪,聽到這些我簡直不能忍受,這不是小學生家長做的事嗎?難怪你感覺委屈感覺累。
最后一點,就是要多表揚,少指責。否則一句話就能把天聊死。這一點是我女兒跟我說的。
多表揚,孩子會有自信心,感覺自己優(yōu)點很多,如果這時候發(fā)現缺點,自己都不能容忍,得馬上改正。所以那句老話,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很有道理!
愿每一個孩子,都能平穩(wěn)輕松愉快地度過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