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生產力,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提出社會生產力和個人生產力這對范疇,里面解釋為個人生產力是勞動者在現實生產活動中體力、智力和生產技能的總和,是征服和改造自然活成中的勞動者個人所具備的能力。
對于以上,身處職場的我們,可能不能有效理解這字里行間的意思,但結合與我們自身,我們總說的個人生產力,說白了可能就是你掙錢的能力。
那么現如今,如何提高個人生產力呢?首先我們要重新定義下什么是個人生產力:
能力X 價值 = 生產力
為啥這么說呢?分析以上公式,能力,我認為應該理解為行業能力,如果給個數值,從0-10,0是菜鳥級,10是專家級,分值越高,說明你在這個行業的能力越高;價值在這里是由兩個維度去理解,一個是價格,舉個例子,看這個人所處的行業的含金量,比如金融行業或房地產行業就會比制造業或餐飲業普遍要高,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如果學的是IT,上來的起薪有可能是其他行業工作3年的薪水,另一個是影響力,影響力得看這個行業的背后或其他所帶來的資源、隱形的收入等等,所以價格加上影響力就是價值。
以上是一個人單項的生產力,對于這個發展迅速的社會來說,公司的壽命會越來越短,人的壽命會越來越長,所以人依靠一個公司下吃鐵飯碗可能性就越來越低,而且這飯相信大多人也吃不下。很多人未來的發展道路更多是一輩子換好幾家公司,搞不好還會換很多行業。所以套用之前的公式就是:
能力X 價值 = 生產力
能力X 價值 = 生產力 總生產力
能力X 價值 = 生產力
怎么理解?就比如①是你現有的工作行業,②是你以往的行業,③是你所愛好的事情等等,你可以通過收入這個維度來排個序,這樣你就有效的知道你的能力了。
還有個問題,通過以上的解釋就可以有效提高個人生產力嗎?我認為還不是,再舉個例子,比如我是個銷售,但我平時靠婚慶主持掙外快,而我平時又喜歡看書,我相信這幾項如果到能達到極致,也會事倍功半的,因為你不能有效的去平衡,還會把你弄的很累。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年代里,你可以如饑似渴的學習任何知識,因為吸收知識的來源實在是太多了,門檻也低,但很多人也被知識最終給炸死了。
所以我重新梳理我的個人生產力公式,我會把自己分成3個人,第一個我就是做我本職工作,還是銷售,客戶群體是HR;第二個我會去做培訓,因為客戶是HR,所以做培訓可以利用我業余時間去掙錢,順便增加客戶的群體;第三個我可能會去通過寫作,尤其是寫跟HR或職場相關的,最終成立個人公眾號,做出一個超級個體。其實這樣看來三個我根本沒脫離我的優勢,反而借勢上升,有效提高個人總生產力,而且還不會搞得特別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