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香港記憶|盲人摸象:致我熟悉又陌生的香港生活


1

一轉眼,在香港讀書已經成為過去時,然而那些關于香港的記憶卻沒有隨著畢業典禮一起完結。每次進入這座城市,我都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熟悉的是那些曾經的畫面,而陌生的是那些畫面背后不斷延展的故事。

香港,是一座大陸人所熟悉的城市。

自九七回歸以后,“香港形象”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陸視野中。在港產影視劇里,明星達人、豪宅美景、美食游樂等等似乎一覽無遺。可是,除了贊許它華麗的商業外表,我們還看到了什么?

越來越多的人到香港旅游,大多數游客陷在瘋狂搶購奢侈品和盡情擁抱游樂場的活動中,不能自拔。可是,奢侈品、游樂場遍及世界各地,走馬觀花地游覽過后,在這片土地上,我們還看到了什么?

不得不說,香港,是一座讓大陸人感到陌生的城市!

近幾年,香港發生了一系列事件,它與內地的矛盾又一次被推到風口浪尖,很多人開始重新關注這座城市。好像盡管看過香港影視劇,甚至多次來過香港,我們依然對這座城市十分陌生。當看到維多利亞港夢幻般的色彩,有多少過客曾試想城里究竟有著怎樣的生活?

走近了,我漸漸感受到,這座城市是用炫目的商業外衣緊緊裹住它的靈魂和記憶。走過繁華縈繞的中環,踏進貧民聚居的深水埗,想象著英軍登陸的陣勢,眼看著忙碌而認真的香港人,我想:這座城市的文化,也許并不像看起來那么單純。


2

第一次萌生“寫香港”的念頭,是在入讀香港理工大學時。那時的我,和千千萬萬普通游客一樣,剛剛用幾天時間游覽過“香港必看景點”。可是坐在理大圖書館里,看著紅磡海底隧道綿延不斷的車流,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香港的陌生,那種從心靈深處體會到的景觀。

于是,我下定決心去觀察這座城市,以一個普通大陸人的身份去寫一本《熟悉的香港,陌生的HONG KONG》。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在亞洲別具特色,以貫通中西文化為宗旨。我在那里讀書期間,學習到大量文化考察的方法,并在中華文化考察、中國著名地區文化等課程中獲得優等成績,這更堅定了我為香港寫下些東西的想法。

我背起沉重的單反相機,在35℃的街頭記錄城市的珍貴畫面;我用課余時間閱讀世界各地作者關于香港的著作,并盡量挑選港臺作者反映客觀事件的部分作為參考資料;我在畢業以后,多次返回香港,去重新捕捉一些未盡的事情。

在正式創作之初,我有幸就相關話題采訪到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香港孔子學院院長朱鴻林教授和時任理大中國文化學系文學碩士課程總監翟志成教授,感謝兩位教授用樸實的話語為我帶來了新的啟迪。

經過幾年的努力,在香港回歸二十周年之際,我終于能夠把香港在這個時期相對真實的面貌呈現給讀者。

就像書的開頭所寫到的:“經受過百年殖民的城市,就像被抱養過的孩子,長大以后無法適應原來家庭的溫暖,卻也保留了一些最初對于家的記憶。”我想通過這些記憶,通過這次通俗的文化考察,展示大陸人觀察香港的視角,盡綿薄之力,讓大陸人了解香港,也讓香港人了解大陸!


3

從大陸出售的香港題材圖書來看,大部分屬于旅游攻略,無法引領讀者踏上心靈之旅;小部分涉及文化的圖書,作者大多來自其它地區和國家,由于視角不同,大陸讀者讀來既感到沉重,又難以理解;更小一部分由大陸人所撰寫的文化隨筆,是隨意隨性之作,并不能系統地展示城市面貌。

于是,我將這本書打造成集生動語言、詳實資料、深刻思考于一體的可讀性極強的文化作品,以紀錄片一樣的語言風格和精致畫面,引領讀者由淺入深地走進香港。

全書共分為上篇、下篇和篇外篇,插入近190張精美照片,為引用資料做詳細注釋。上篇“香港若只如初見”介紹大家熟悉卻沒能仔細觀察的香港,下篇“香港不只是尋常”介紹陌生的香港不易為人所知的一面,篇外篇集齊百名港漂最真實的想法,傳達大陸人在香港的聲音!

當然,千面香港無法在短短的篇幅中被一一道盡。我只能盲人摸象一般,在我所能想、能見的范圍打開獨特的視角,也期待大家能發現香港更多的美妙畫卷!

我愿此書做到寫在結尾的目標:“在香港回歸二十周年之際,不論來自哪里的華人,當大家再次踏上香港的土地,希望陌生的香港,早已熟悉,熟悉的香港,不再陌生!”

感謝無數友人的鼓舞與等待!

(節選自新書《熟悉的香港,陌生的HONG KONG》書序)

《聯合征文:我的香港記憶-寫出你心中那個獨特的香港》


碎碎念:

遇見蘭月,一起成長!寫蘭芳月朗的文字,記光怪陸離的成長。

蘭月新書《熟悉的香港,陌生的HONG KONG》正在熱銷!各大網站有售!

轉載請簡信,已開啟維權,謝謝理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