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這個詞被我們越來越多的應用到生活中,雖然我不提倡對別人進行動機揣測和價值判斷,但是當今社會是我們不得不在某些方面揣測別人的心理,好讓我們有些事更加順利的完成。
比如,工作上有想法,如何表達會讓領導更容易接受?對于不想參加的聚會,有沒有更完美的方式拒絕?家庭的矛盾如何更好的解決?這些問題在一個高情商人的眼里就會變成了想喝水就喝水一樣簡單的問題。
高情商的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根據所在社會扮演的角色不同而改變,當我們是老板,就該考慮如何處理與下級的關系;當我們在基層工作,就該考慮如何處理好同事和老板的關系;當我們作為朋友,就該考慮如何鞏固朋友之間的友誼并且保鮮不變質;當我們是家庭中的角色時,我們就該考慮如何讓整個家庭其樂融融。
所以高情商的處事模式是根據扮演角色不同怕而變化的。
讓我們從這個詞的字面意思出發(fā),分析它的組成結構。戈爾曼和其他研究者認為,它是由五種特質構成的:自我意識、管理情緒、自我激勵、認識他人情緒和處理相關關系。
這樣看起來太枯燥乏味,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了解對方情緒,經過行動和言語處理關系。放在現在所需要處理的社會關系中,其實就是好好說話。
但是,好好說話并不等同于虛偽。
讓我們扒一扒為什么情商高的人,更容易事事順心。
01
馮侖,萬通集團董事長,在他的《行在寬處》一書中有這樣一個片段,描寫的是:長江CEO班組織去香港與李嘉誠有一次見面的機會,李嘉誠,所謂是華人商業(yè)屆的超級大哥了。他們乘著電梯上樓,長江頂樓,電梯門一打開,70多歲的李嘉誠早已站在電梯門口等候,一見面挨個握手,并遞上自己的名片,同時遞過來一個盤子抽簽,決定一會吃飯的位置和拍照的位置,飯桌上他普通話講幾句,廣東話再講一遍,最后用英語再講一遍,照顧在場所有的來賓,講完話開始吃飯,一共四個桌子,每個桌子坐下來聊15分鐘,宴會結束后,他又將大家送到電梯口,直到電梯門關閉才離開。
讓我們來看看這個故事,李嘉誠的每一個行為都照顧到在場的每一個人,給在場的每一個人留下了舒服的體驗,相信他的產品,他的營銷理念同樣也會給用戶最舒服的體驗。這樣的人會不成功?
這正符合了李嘉誠創(chuàng)造自我,追求無我的思想理念,自己處于這樣的位置,正是使人產生敬畏之心之時,產生距離感,但這時候把身段放低,尋求無我,使來訪者更加敬佩,強烈的反差更拉近相互彼此的關系,難道會有人拒絕這樣的合作么?
02
如何具備如此的高情商?
我們先來看高情商帶來的結果,就是使每個人處于最舒服的感覺。
在人與人相處時,如何更舒服,接下來我們來講5點最基本的做法。
第一點, 認識自我。
一個人要做到真正自知是很難得,因為我們與生俱來有這樣一項本領,就是不喜歡聽別人評價自己,尤其是缺點,所以通過自己想完成這項研究是很困難的,那我們如何認識真正的自己。
.辯證的看待自己的行事。
經常審視自己的行為。
從行為原因,過程和結果判斷自己。
當然也要經常聽取他人意見。
我們只有先通過自己行事的定位,才能衡量我們情商的定位,才能有個具體基礎上再來提高。
第二點, 管理自己的情緒。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人,所有的情緒掛在臉上,這樣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負面的情緒發(fā)泄給身邊的人雖然這樣的情緒發(fā)泄出去了,但之后會感到到后悔不已,此時的對別人傷害卻已經形成,所以我們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呢?
經常反思哪些情況帶來的負面情緒。
用幽默的態(tài)度去思考這些情況。
轉移重心,將憤怒轉化成具體的具有行動能力事情,比如運動。
第三點, 換位思考。
如何使對方與你處事時更加舒服,那就是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如果我站在對方的處境,希望得到的回答是什么,當我們知道答案并表達出來的時候,會不會拉進彼此的距離。
很多時候會覺得每天與別人相處,要思考別人的事情,會不會很累,是的,對于最初沒有換位思考思維體系的人來講,確實是個大麻煩,但是當你形成這樣的思維模式的時候,你會發(fā)現與人交流是這樣的輕松,得到別人的認可也是相當簡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