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四月22日的“每天三件事”記錄,那天記憶發生了一次閃回。想起了16年在網絡上認識的另一位朋友。
那年她大二,很單純,我用了模板化的網絡介紹方式介紹了自己,她很吃驚,學著我的介紹方式,也作了自我介紹。后來……應該很長時間沒有聯系了。
當我再次注意到她的時候應該是17或者是18年,這時她應該已經加入了一個寫作社群,和一年前的我一樣常常把寫好的文章發到朋友圈,看著有她和另一個共同好友的互動,我想著:這真是兩個有趣的人吶!在那一年里,我還偶爾打開看一看這個小姑娘的變化。一年過后而后也不常打開。
一直到20年看到她寫那篇《隱秘的角落背后是什么?》時,我再次注意到她,心中想:嚯,已經可以在抓熱點影視劇了。不錯!
接著,又各自忙碌去。
再次想起她來,便是這次閃回,我從沒關注過她的公眾號,但我記得名字,我翻找起來,找到之后,便開始閱讀,一直閱讀在公眾號里往下滑文章,不知道是不是當天網絡不好,翻了幾篇就翻不到了,找到的第一篇竟然是2020年七月寫的,我以為她刪掉了以前的文章。從2020年七月這篇文章,也可以看得出她心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這時,她已經讀研究生了,很好,她得到一個交換學習的機會,去了中科院。與此同時,文中透露著她對以前(大概是16年認識她那會兒)在 得到 上學習以及參加所花費的時間與所得匹不匹配有些困惑。
看到這里,我很能感同身受,曾經(16,17年)我也是個耳朵上掛著耳機,走路都在聽 得到 的小年輕。
那時我在想,如果,我能懂得多一點,是不是就能夠更從容一點應對以后生活的突變。
至于生活的突變會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這樣碎片化吸收所謂的知識以后,我放棄了這種學習方式,但是在這種方式學習的過程中,我遇到一些人,他們給了我啟發,他們告訴我可以去了解一下股票,區塊鏈。他們用自己的行為告訴我,投資自己不是說白嫖,在一些需要系統學習的地方要舍得花錢。我花過一些錢,當然其中有一些智商稅。不過比起那點智商稅,而言,今天我的所得遠超過那點智商稅。更重要的是,我稱呼的那些智商稅,是因為我一開始沒定好自己的需求,劃分好自己的時間資源,對一些課程造成了浪費。而并不是課程本身沒有用。
我以此歸結當年在得到的學習而得到收獲,確實有點運氣成分。
說點實在的,通過那兩年,我還明白了另一個道理,碎片化閱讀確實沒多大用!還是因為沒有確立需求,如果需求很強烈,你應該知道自己要具備一個技能需要學習的課程。學習這些課程,然后把百分之70的時間交給實操,最后是一邊實操一邊學習。
我在股市的經驗就是這樣,一開始,學了點指標,然后看心理學書籍,實操,看書,實操,看書,不斷的補齊自己交易分析的短板。
再后來我一想,自己的公眾號文章為什么不寫這些心得體會,而去寫那些“洗腦文”?我應該把自己的的思所行寫下來!到最后還結緣一些牛散。真誠向他們學習。這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