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請過中醫師看病的人都知道,望聞問切之后,醫生拿出方紙寫下幾味藥名和用量,一個方子就出好了。如果對證,效若桴鼓。
我們看方中的藥名,很多時候都很簡單,就是常見的植物,比如生姜、甘草、桑葉、菊花之類;也有些比較可怕的動物昆蟲,比如蝎子、蜈蚣之類;甚至還有令現代人作嘔的,比如童子尿、蠶砂之類。翻看中藥的經典《神農本草經》,上中下三品365味,書中說是以應三百六十五天,天上地下,動植礦物都有。
問題是,流傳千百年來,這些治愈了無數人的中草藥,是如何能治病的呢?現代醫學講每種藥都有其有效成分,比如青蒿治瘧疾,青蒿中有青蒿素能殺虐原蟲,一物降一物。
果真如此嗎?且看古人怎么說。
清末大醫唐容川、張伯龍師徒所作,黃杰熙評注的《本草問答評注》,第一問就是解答這一問題的。
一問曰:藥者,昆蟲土石,草根樹皮等物,與人異類,而能治人之病,何也?
答曰:天地只此陰陽二氣,流行而成五運金木水火土為五運,對待而為六氣風寒濕燥火熱是也。人生本天親地,即秉天地之五運六氣以生五臟六腑。凡物雖與人異,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氣所生,特物得一氣之偏;人得天地之全耳。設人身之氣偏勝偏衰,則生疾病。又借藥物一氣之偏,以調吾身之盛衰,而使歸于和平,則無病矣!蓋假物之陰陽以變化人身之陰陽也。故神農以藥治病。
這里有個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識,就是古人對于自然、世界與自身的認識,非常宏大與高遠,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地與人是相感通的。那么,先簡單解釋一下這一段。
這里解釋回答了幾個問題:
1, 人與萬物是怎么來的?
秉天地陰陽五運(五行)六氣而來;人是得天地之全氣的,而昆蟲土石、草根樹皮等其他物,只得天地之偏氣,得氣不全。關鍵問題:氣指什么?用現代的話語來講,大概指的是信息和能量。得全氣是個什么概念呢?個人的理解是人秉五運六氣而生成五臟六腑,所以體內陰陽五行六氣是全的,就是一個小宇宙,他可以依靠自身體內的這套系統,與天地的信息與能量進行溝通,達到一年四季都能保持平衡的狀態。而其他動植物,得氣不全,也就是因系統不完整,四季之中會有枯榮、休眠等狀態,以便來維持生命的平衡。
2, 人為什么會生???
健康的人是人身之氣全的,也就是信息能量處于一個比較圓滿諧和的穩定狀態,而生病呢?即是人身陰陽五行之氣有偏盛偏衰,處于一個失衡狀態,比如說夏天直接暴曬后太熱中暑,冬天寒風吹后受寒,就是寒熱之氣有偏盛。這是外感(外邪)致病。還有一套更復雜的系統,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有五志喜、怒、思、悲、恐應五臟)致病,以理而言應也是由信息過載或不夠導致氣偏。
3, 這樣的認識基礎上,如何治病?
很簡單:糾偏,使身體之氣恢復平衡狀態(歸于和平)。中醫用藥講究八法:汗、吐、下、消、和、清、溫、補,就是通過藥物的偏性,將人體不正常的偏性往正常方向轉變。這也是中藥能治病的原因,而這個思路是完全不同于現代醫學研究物質要素(如,某某藥對某某病等)的方法的。這樣的思路下,不止我們常見的中草藥,世界任何事物均可以作為治病的藥來使用,只需了解其所蘊含或者能產生的氣(信息與能量)。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有些藥物會那么奇怪,甚至連糞便都可入藥了。
事實上,中醫醫人,也不止湯藥(中草藥)一法,傳承下來的還有針灸、導引、按蹻、砭石之類。
以上理論可能不難理解,個人以為其對世界的認識和治病思路也不無道理,至少可以講通,而且幾千年下來也驗證可以治病。但這里還有幾個問題,必須解釋清楚,這也是《本草問答》中所提的二、三、四問。
1, 五運六氣配人身的五臟六腑,你怎么知道的?通過解剖了嗎?
2, 中藥的偏性,形色氣味,此藥可治此病,彼藥可治彼病,你怎么得來的?經過試驗了嗎?
3, 怎么判別各藥分屬五行中哪一行,配合哪一臟腑,主治什么病?有講物理,有講形色氣味,到底依據什么?
第一個問題,作者的回答是:中國古圣先賢所定的五臟六腑非常清晰明白,不是實有其物,不是親眼所見是不能夠做到的;而且《內經-靈柩》中說“五臟六腑,可剖而視之”,我們不能說以前的圣賢們沒有解剖看到過。
第二個問題,作者認為神農嘗百草,定出形色氣味,主治臟腑百病,絲毫不差,至今千百年來一直就在試驗,經歷代審定,已經很詳細了,不需要重新驗證。
第三個問題,是通過了解物性來辨別,形色氣味、質地、產藥時間地點、物理化學性質等等,都是考查藥物能治病之理,而這個就是物性,要體用結合(竊以為,體就是形色氣味質地等,用就是物理化學功能等)。
以上三問,個人以為可以總結成一個問題:不通過現代實驗(解剖、物理、化學等)的驗證,怎么能夠確認傳承下來的這些有關中草藥的“性、味、歸經、主治”的知識是準確無誤的?
這是個大問題,作者的回答有些信仰的成分在,特別是前兩個,當下一般人要認同是需要情懷的,這也是中醫屢遭人詬病的原因之一;但也可能是個偽問題,因為中醫有這么多年的治病經歷,多少醫案驗案,都可以并已經證明,即使沒有現代實驗的驗證,也可以說這些傳承下來的中醫藥是準確的,哪怕有個別還需要修正,也不影響大局。有人說,中醫藥是歷經了最長久的人體實驗,雖直白,卻也真實。
這里還可以提供另一個視角。劉力紅教授在《思考中醫》中提出“內證實驗”的概念,區別于現代實驗(需要有形的,外化于人的實驗室),指出古圣先賢和歷代中醫大家們,都是以自己的身體作為實驗室,通過修定內證,來檢視人體的五臟六腑,來驗證中草藥的性味歸經。這個概念對現代人來說有些玄,接近于神道,但也確實提供了一種理解的方向,誰說科學驗證一定要以現代的方式進行呢?
已經有人將這方面的內容白紙黑字地公開了,一位自稱無名氏的先生把自己的內證觀察整理出版,書名為《內證觀察筆記——中醫解剖學綱目》,欲知詳情可以參閱,會給人一種全新的其實是古老的宇宙觀。
老師說過,學中醫首先需要相信(竊以為,其實學任何東西,要學到精髓,都需要相信這東西),將理、法、方、藥理解清楚,爛熟于心,臨證運用提高療效才是王道,至于別人信不信,都是浮云。自有人相信,并以此受益,這是緣分。
中醫藥是一種宇宙觀,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當你理解了這一套宇宙觀,能將之融入于自己的生活之中時,將不再有“中藥為什么會治病”的問題,而更多會思考,自己是否立身中正,有孟夫子所言的浩然之氣,什么時候氣有所偏需要注意調整。那時,生命的景象應該會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