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家小D班級的家長群里一位媽媽說,寒假后開學,孩子每天早上起床都說不去幼兒園。硬是拉到學校里了,放下就哭個不停,因為不放心,所以到群里問問老師情況。原來整個寒假,孩子就一直在家玩“植物大戰僵尸”的游戲,每天都玩,只有通過拔網線才能停止。有時候經不住孩子哭鬧,煩人,只好讓他玩。誰知道現在上學,每天鬧著不來,說是要在家里玩游戲,幼兒園不好玩。
群里七嘴八舌的炸開了鍋,都在投訴孩子看電視、玩游戲的種種罪行。家長們也是現身說法,自己如何使盡渾身解數與孩子斗智斗勇。
美國兒科學會關于兒童看視頻的建議
長久以來,美國兒科學會建議避免讓2歲以內的孩子看視頻。這次最新一版作了更加詳細的更新,翻譯如下:
1、18個月以下的孩子不要使用電子產品,其中和家人打視頻電話除外;
2、18~24個月的孩子,如果想引進,建議對節目質量要提前篩選把控,最好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觀看,講述視頻內容;
3、2~5歲的孩子,每天觀看視頻的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這個更嚴格了,之前的規定是不要超過2小時),并且保證每天有足夠的“不插電”活動時間。
(以上信息來源網絡)
02
這個消息對許多父母來說是大赦令,還是自欺欺人呢?
我們可謂是生在了好時代,網絡的便利,電子設備的飛速發展帶動了視頻產品的出現,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和認知,拓展了視野。別說網游手游的廣告普天蓋地,針對孩子的早教產品也大量涌入我們的生活。從老到小,總有細分的產品適合你,就看你動不動心。因此,要讓孩子完全不接觸電子產品似乎不太可能。
視頻的壞處大家說起來可以羅列一大堆,比如傷眼睛,孩子不愛動,邊吃邊看不消化……總的說,體現在成人身上的壞處放在小孩子的身上一樣不少。孩子是天使,可是并沒有被豁免。唯獨不同的,就是這些“壞處”加在他們身上的程度會比成人加重幾倍。
那么好處呢?我們也常聽見這樣的聲音。
聲音一:孩子看電視長智力
“你看孩子今天看了這一集,能說出整個故事了。”
“孩子跟著說英文呢!”
“孩子跟著電視識數呢!”
說出來都挺驕傲的。
聲音二:孩子能安靜坐著好
安靜坐好=專注力
這個專注力解讀為:兩眼直視,眼都不眨,叫他都聽不見。
聲音三:不讓孩子看電視,怎么帶呀
許多家庭是請老人或是保姆幫忙照看孩子的,家務事一大堆,孩子不鬧了,可以做事了。
孩子不好好吃飯,坐著看電視,飯就好喂了。
天天出門玩多累人呀!
聲音四:你不玩游戲和同學沒有共同語言
更大些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社交圈,許多同學玩的你不知道,那不是被人笑話嗎?
03
你自己也玩得起勁,孩子旁邊也玩一臺,各自不妨礙,那當然就沒事,大家都得到滿足。
如果你是不贊成視頻等進入生活的,就可能出現一些沖突。
引發與老人的沖突
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和生活一定要有話語權,這是不可置否的,法律都規定你是監護人嘛。你不能拿上班沒辦法,只做逃避沖突和視而不見這兩件事。相信每個家庭都可以找出都滿意的方法,合理安排孩子的日常生活。
當然以身作則更重要,都說身教大于言傳,下班后多陪孩子讀繪本、玩游戲。
引發親子關系沖突
大些的孩子確實有社交方面的需求,也需要一些自主權。強硬派的作法肯定是會暴發戰爭的。那就要做好疏導工作。玩的內容和時間上要把控,另辟蹊徑,比如引導孩子往編程、動漫繪畫制作等方面的興趣。
04
去年帶我家小J和小D去一朋友家玩,他家飯桌上孩子位置上固定的IPAD,還有用APP一掃卡片上面的動物就立體起來書,把我家的孩子看得傻傻的(我們確實很low)。朋友說你們帶回去玩,我們家多得是這種東西。
考驗媽媽的時刻到了,我說:“我們家孩子沒有碰過手機、IPA,我家連電視都沒有開。”說完,所有人一臉驚訝。“這怎么可能?你們都不用嗎?”
那天在家長群里,我說,“在家里兩年沒有看電視了。”
這里僅是個人觀點,并不是說我的做法就一定正確。每個人都有自己可接納的行為,和善而堅定的執行就好了。親子關系、家庭的和諧還是要多考慮的。家長們也要慢慢修煉,誰叫我們要與天使為伴呢?我家還倆,呵呵。
歡迎來諾恩家坐客,讓我們的萍水相逢,成為最溫暖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