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在這個各種標簽橫行的年代,有趣似乎顯得更加與眾不同,最近讀了一本書叫《如何成為一個有趣的人》,作者系統地圍繞有趣的話題展開,從心理,文學,社會多個方面,講了什么是有趣,有趣背后的原理,變得有趣的方法論等,是一本有趣的講有趣的書。
無聊,似乎是這個時代通病,什么事情都激發不起人的興趣,重復性的事情讓人麻木,很多人也恰恰是陷入了死循環當中,工作之余常常在進行著消遣的活動,消遣活動常常是低效,低風險,碎片化,重復性的,而有趣源于好奇心,是可以修煉的,有趣是一種技能,也是一種態度。
作者把有趣分成兩個維度:
1.作為interested解讀,自我審視的視角中:我是否對生活有興趣?
2.作為interesting解讀,他者觀察的視角中:在他人眼里,我是否有趣?
自己對生活方面,想一想自己覺得什么有趣,有趣的東西一般都自己沒見過,或者說他是你日常所見,但是它有時卻展示出了另一面,讓你覺得還可以這樣子,簡單來說,對生活和他人對自己有趣,都是基于一個抽象的交集過程,就是他人對我的預設,他人對我觀察兩個方面有關,他人對我的觀察不在預設范圍內,便覺得有趣,而范圍越大,對于別人來說我就更有趣。
讓自己有趣,可以嘗試形式陌生化和觀念陌生化兩個方面入手。
形式陌生化,就是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嘗試不一樣的完成方式。比如快閃活動,一些舞蹈者組織一些活動,一般的舞蹈表演形式是人到齊了,排隊,然后放音樂開始表演,但快閃就不是,組織者在網上發起活動,說好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有個活動,想參加的人就自發在那個時間點到就可以,不用接受點名排練的形式,音樂響起就跟著跳,音樂一停就散去,他們只在跳的時候在一起,結束后就如路人一般。這樣的視頻網上有很多,是一種很有趣的方式。
觀念陌生化,多從多個角度去看待生活中常見的東西,有時會發現不一樣的東西。在小孩子身上,就經常看到這種觀念陌生化,小孩對于很多東西的認知不足,常常會發問,也常常引發很多有趣的事情,例如,小孩看到一朵云,或許會問,可不可以吃,在小孩的認知里,云是陌生的,但云跟棉花糖很像。
形式與觀念的陌生化其實也可以說是創新的能力,從不同的角度去解釋,完成一件事情,有時會帶來意向不到的結果,而創新的靈感有時就是來源于此。一個人讓生活變得有趣的能力與讓他人感覺有趣其實是可以修煉的,而底層的邏輯也是相通的。
有趣是各種能力在人格魅力上的外顯,是知識儲備能力,信息管理能力,感知力,鑒賞力,想象力創新能力等組合能力作用下的產物。
每一種能力都可以鍛煉獲得,信息儲備能力對應歷練,閱讀,交友,信息管理能力取決于知識結構,對于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的掌握,感知能力對應感官,情緒,語言的感知,鑒賞能力從閱讀經典的作品開始,想象力卻也和邏輯思維能力有關。
但也不僅僅是簡單的做到以上就可以了,閱讀要看你看什么書,有人的看書是看劇情模式一樣的網文小說,重復性的閱讀自然打不開認知,有人也有好奇心,知道很多知識,為什么生活還是一樣無聊呢,因為他們看的都是段子,這樣東一點所謂的冷知識,西一點幾分鐘XX之類的,真正能讓你有提升的是一本書,去有體系的閱讀,哪些需要你深入思考,能啟發你思考的書,一個深刻的人不僅僅需要知道這是什么,還要知道“這為什么是”“這和其他信息有什么關聯”“這個知識點在我的知識結構中處于什么位置”等等。
讓我覺得意外,這些有趣背后的修煉跟我閱讀的專欄有些相似,都有基于閱讀,思考的邏輯,當然了,與有趣的人交往,好奇心,學會好的表達,感知能力的提升也是必要的條件,把有趣當成一個技能之后,突然就有些功利的味道,從某個角度說,讀書也多了一種好處,但有趣也不僅僅是技能,也是一種態度,有人通過自嘲表現,有人是通過恰到好處的贊美別人來表現,有人是極具個人特色的特質來表現,有人通過邏輯自洽來表現。
當然了,要做到有趣其實也是需要成本,像一些人他們本就忙于生活奔波,哪里有精力顧得上有趣,這也恰恰是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有人很容易做到的,有人要極力用一輩子去做,而作者也想借此說明:一個理性人始終傾向于低成本解決問題,而考慮如何解決問題之前,弄清什么對你來說是“低成本”才是問題。人生在追求有趣的路上,其實也是一個理性的過程,每個人都會不同的態度,一味追求有趣,看似在追求所謂的“小眾”,但如果人人追求“小眾”,那“小眾”也會慢慢變成“大眾”,通過所謂的標榜自己來實在沒必要,自己對于自己有清楚的認識,三觀的建立,認清時代下的流向,對于每個小小個體來說更重要,因為如作者所說,無知是最大的不自由。你知道的有效信息越多,你的選擇余地越大,你的知識儲備越廣,你的思想就越自由。
?于這本書中,我看到的還是通過精神世界的來充實自己最有趣,這也是最低成本的辦法,畢竟,生活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