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持續輸入,才能日更一文
最近開啟了日更之旅,但是寫著寫著就遇到了一個問題,就是越寫感覺越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寫,感覺靈感枯竭了一樣,肚里沒貨,腦中無物,手中無字……
這時候,我才驚醒,我寫作輸出太多了,輸入卻少之又少。如果不及時逆轉這個頹勢,只顧一個勁地寫下去的話,很可能會把以前講過的內容翻來覆去講,把以前用過的例子來回反復地用。
那樣的寫作就沒什么意思了,必須要有新東西進來,自己的思維才能受到刺激,寫的東西才有新意。
如果只有輸出,沒有輸入,就像一個水池只有排水的出口,而進水的龍頭關閉了,水池遲早會枯竭的,無論里面的水分多么的充足。
就好比賺錢系統很脆弱的人,他們只依靠工作獲得收入,一旦停止工作就沒了收入來源。
但每天依然需要飲食起居,每樣東西都要花錢,即使你很省,但是有些該花了你還是得花,譬如吃飯,怎么也得去吃吧,難不成你就只喝水或者吃空氣羽化成仙?
這是不可能的,除非你真的不想活了。只要活著就需要消費,如果沒有收入,靠積蓄度日,你遲早會被掏空。
寫作也是如此,如果單單是每天寫作輸出,你很快就會把想寫的東西寫光,你想要的日更一文,筆耕不輟的念想就很難執行下去了。
2.輸入太少,靈感遲早枯竭
之前遇到一個公眾號作者,她是寫育兒方面的文章的,我看了她好幾篇文章,基本都是用她和她小孩的經歷作為例子。
很少有其他新的例子,而且文章的內容一直徘徊在如何教養孩子的淺層思考上,沒有在此做更多的延伸,譬如孩子的情感世界,從心理學角度如何解釋……
后面她寫著寫著,自己也覺得無趣,因為,翻來覆去都是自己的小情感、小情緒、小案例,沒有什么意思,就停止了寫作……
其實,她定位好了寫作方向,是有很多東西可以寫的,不單單是自己的育兒經歷,還能分析除自身以外的其他父母,或者是名人如何育兒的,還能從不同的人的角度去寫……能寫的東西多了去了。
究其根本,她的輸入還是不夠多,最近聽了李欣頻老師的直播,我才了解到,欣頻老師的文章為什么能夠天馬行空,靈感源源不斷。
原來,是她的輸入比一般人多得多,一般人幾天才看1本書,她1天可以看1本,每天還看2~3部電影,同時,她還周游列國,閱歷豐富。
此外,她還很善于積累、分類和歸納素材,所以,她的筆下才有那么多豐富多彩的內容。
因此,我們如果想要寫好文章,首先就得好好輸入,大量的輸入,又有可能持續不斷地輸出。
3.輸入:輸出的比例最好是9:1
李欣頻老師還提出了一個輸入和輸出的最佳比例,就是輸入:輸出=9:1,譬如,我們要寫1000字的內容,我們得有9000字的輸入,那樣,我們下筆才能有源源不斷的內容,否則,就只能硬著頭皮去湊字數了!
我記得我小學的時候,是一個作文困難戶,寫一篇500字的文章,憋半天寫不出幾個字,最后實在沒辦法就照著作文書模仿,說白點就是照抄。
但是逃不過語文老師的法眼,她罰我站在辦公室門口寫,寫不出來就一直站著。
那時候我多想寫出來盡快脫離尷尬啊,可是腦中無物,筆下自然就很難有字,最后老師實在不耐煩了,只好讓我勉強通過。
現在回想起來,依然感覺到有些恓惶,對于那時候的我,輸入實在不能再少,除了教科書和一兩本作文范文書,再沒有其他課外閱讀…
這樣情況下卻非要我去寫500字,放在現在的我來講,都很難,何況對于曾經那個還沒什么人生閱歷的我來說。
就算是現在,我每天都寫文章,如果哪一天沒有閱讀些文章,看一些內容,聽一下別人的故事,也是很難順暢地寫出文章來的。
然而,當我大量的閱讀,經歷大量的新鮮事物……輸入大大提高以后,我寫作的時候,基本就是停不下來的節奏,有時候打字的速度還跟不上我腦子的飛速運轉速度呢!
所以,如果你想要有持續不斷的寫作輸出,輸入,并且是大量的、高質量的輸入是至關重要的。
輸入和輸出的最好的比例最好是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