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京東員工在脈脈上爆料,稱京東發布內部郵件,要求堅決淘汰三類人:
不能拼搏的人
不能干的人
性價比低的人
以上為京東內部郵件截圖
前兩條比較好理解,就是第三條讓人得細心琢磨,到底什么是“性價比低“的人呢?
這讓我想起公司前一段時間發生的一件事。
35歲的老劉加入公司11年,雖然簽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但還是被辭退了。
老劉是個老開發,總是憑借老資格各種拖沓,效率低和不配合。
下班到點就走,根本不考慮項目進展情況,對老劉來說簡直是家常便飯。
領導找老劉談過幾次話,但起色不大,最終忍無可忍,辭退了老劉。
講真,老劉作為老開發,在公司超過10年,雖說工資趕不上管理層,但卻肯定能頂請三、五個能干活的小開發。
在領導眼里,老劉沒效率,不出活,工資高,真還不如換成一個有拼勁,能出活,工資卻大打折扣的新人。
而這種想法的出發點,不就是所謂的“性價比”嗎。
性價比高,用在生活中,就是我們花盡可能少的錢,買到最好的產品,俗稱“劃算”;而性價比低則相反,就是“不劃算”?。
延伸到職場上,性價比低的員工,是指這兩種情況:
公司花在某員工身上較高的工資,而其產出和對公司的貢獻太低,與高工資不匹配
公司在付給員工同樣工資的情況下,有些人卻比其他人的貢獻和產出少很多
買東西的時候,誰都圖個性價比,不想花冤枉錢。
那在選人、用人的時候,公司看中性價比,不想花冤枉錢,裁掉性價比低的崗位和人員,也就順理成章了。
5年前,你的一個小時值20塊錢。5年后,你的一個小時仍然值20塊錢,而沒任何增值。不淘汰你,淘汰誰?
難怪在互聯網寒冬,就算財大氣粗的京東,內部都出臺如此裁人政策,正如那句電影臺詞說的:“地主家也沒有余糧啊”。
01
那個“性價比低”的人,是你嗎?
心理學上有一個術語叫“花盆效應”,是指如果一個人在舒適的“花盆”中待久了,就會習慣安逸,久而久之,徹底失去前進的能力。
初入職場時,誰不是意氣風發,積極努力?
然而往往過了3、5年甚至10年,有些人就開始放松懈怠,不出活效率低,仰仗過去的成績和人情吃老本,他們拿著不低的工資,卻不如剛入職場的員工能干賣力。
老劉就是如此,工作上挑挑揀揀,不是累了需要休息,就是使喚新來的人替他干。領導辭退他時,老劉一肚子怨氣,說公司忘恩負義。
其實老劉們怎么會不明白這個道理:
公司不是慈善機構,向員工要結果,要績效是管理的核心。
不管你在公司多少年,如果成長速度跟不上公司的發展,甚至開始拖后腿,那對不起,等待你的只能是被裁掉。
前段時間的一則新聞很亮眼:寶潔退市,內部有很多35歲以上的員工跳槽到其他行業做leader,比如去滴滴。
然而滴滴對這批跳過來的人卻很不滿意,說他們“轉行過來不專業”、“能力不強”、“迷之優越感”、“拉幫結派”…...
這些現象不就是典型的“性價比低”嗎,拿著不菲的年薪加入新公司,卻根本無法體現和拿出與高薪匹配的業績,還帶來一身“老油條”的臭毛病,擱誰都無法忍受。
據說滴滴也在對這批人進行調整,不能適應新環境,體現能力和工作結果的人,等待他們的不會是什么好運。
前螞蟻金服和支付寶CEO彭蕾,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無論馬云的決定是什么,我的任務都只有一個--幫助這個決定成為最正確的決定。”?
不管老人還是新人,不管你拿著多少薪水,在領導心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你能否快速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把事搞定。
“解決問題”這幾個字,做起來遠非如此容易。而這,恰恰是那些性價比低的員工做不到的。
02
“自我迭代”,擁有自己的“鐵飯碗”
今天我們不僅要面臨來自無處不在的變化的挑戰,更要警惕人性中“安逸”和“惰性”對自己的吞噬。
而你如果連續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是不是從此不再敢懈怠和麻痹?
你的知識,在明天是否奏效?
你的經驗,是否會成為未來的絆腳石?
你的能力,是否會被超越甚至被替代?
梁寧在《產品思維30講》中曾提到:
“我們自己的人生也是迭代的產物。”
也就是說,如果你能一個一個動作地持續迭代,進行一次一次微小的選擇,這就會在未來成就你過硬的產品,以及你精彩的人生。
話說回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今天的你處于一個什么樣的位置或境況沒那么重要,不必過于糾結和在意。
你最最需要看中的是在未來幾年里,你會用什么樣的方式持續迭代,突破自己。
學歷和經驗只代表過去,是否保持學習力,不斷迭代自己才代表未來。
迭代自己,包括升級思維,拓寬認知,學習新知識,培養新技能,打磨個人能力,更新替換經驗。
想要做到這些,就別老想著圖舒服和滋潤,怕壓力和改變。安全感不是公司和他人施舍的,而需要你自己一手打造。
鄭淵潔說過:“真正的鐵飯碗,不是在一個地方吃一輩子飯,是一輩子走到哪兒都有飯吃。”
不斷自我迭代和蛻變,具備不可替大的核心競爭力,你才擁有隨時離開平臺的本事和底氣,你才有資格、有權利決定自己未來的人生,才能真正得到一個誰也搶不走的“鐵飯碗”。
工作的本質是價值交換。
想要獲得更高的“溢價”,你就要不斷培養和強化能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值錢”,讓更多的企業愿意為你買單。
03
不學習和成長,就成為“韭菜”
那些成功的人,之所以能夠進步,能夠成長,就是因為他們具有超強的學習能力,懂得學習的重要性。
在他們的人生字典里,從來就不存在別人眼中的“中年危機”。
華為總裁任正非坦言:我要始終學習,連續50年我都是每天晚上學到1點鐘,不學習就駕馭不了華為。
前百度總裁陸奇曾說,要讓自己每天活得不一樣,保持自己學習的能力,把自己想象是一個軟件、一個代碼,今天的版本一定要比昨天的版本好,明天的版本肯定會比今天好。
“性價比低”的人,眼睛永遠盯著過去,從不想為未來作出改變,他們最大的本事就是怨天尤人。
趙本山有句話,說的話糙理不糙:“自己沒能力就說沒能力,怎么到你那兒,哪都大環境不好,你是破壞大環境的人啊。”
說到底,那些被人看作“性價比低”的人,不愿付出時間去學習和成長,不愿付出辛苦去做有價值的事,最終只能成為任人收割的韭菜,根本沒有實現逆風翻盤的希望和可能。
“居安思危者,昌盛;知足常樂者,敗亡。”
古老的訓誡,今天聽上去依然有理、奏效。
而你,是時候該琢磨一下自己的未來和出路在哪里,就在此刻。因為種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作者木沐,清華大學MBA,大型跨國企業高管,LinkedIn專欄作家,36氪特邀作者,微博認證職場博主。10年以上知名跨國企業高管經驗,專注于職場和個人成長領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