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從去年五月份開始在簡書上寫字,記得當初處于人生最灰暗時期,什么狗屁理想什么世相安穩歲月靜好,只記得當時我的世界絕望到骨子里。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書也看不進去,像一個身處漩渦快要溺亡的螻蟻般。我覺得,不行,不能眼睜睜任由自己消亡了,然后開始逼自己去讀書,自我救贖。
又有前輩說,若讀書不能自我,無法用文字或言語表達也是枉然,等于白讀。然后發現簡書這個平臺,開始碼字,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讓大腦放空,有一個專屬的專注時光。
記得寫的第一篇文章叫“人生的低潮期該怎么渡過?"基本上就是敘述自己初出學堂被親戚騙入傳銷的真實經歷,沒有一點夸張,時隔多年,很多細節離奇的情節都沒辦法平靜的講出來。
都說低潮期什么都不要想,什么都不要干,你只需安安靜靜的按部就班地工作,吃飯,睡覺,當然重要的一點就是讀書了,因為沒受過什么高等教育,未出閣前和出閣后看的書普遍比較雜。小時候家里的報紙知音啊胡事會之類的我都不會放過,因為鄉村落后相對封閉也接觸不到更多豐富的書本。
離開學堂步入社會后,機緣巧合喜歡上了三毛,愛她放蕩不羈的個性,愛她的勇敢隨性灑脫。微薄的薪水一半都貢獻給了地攤書店,更多的時候都是去夜市海淘,反倒發現不少市面上看不到的寶貝,關鍵還便宜。什么巴金啦,余秋雨啦,席慕蓉啦,買的最多的還是三毛的。那會兒<讀者><青年文摘>2.5一本,相當于一份午餐的錢,當然覺得很劃算,常買的也多,以至于后來離廠,24寸一箱子的雜志帶不走白白好了同寢室的姐妹。
從懵懂無知的年少時光到煙火氣息的而立之年,書無疑給了我最多最豐盈的慰籍,每每感嘆生活曲折坎坷世態炎涼的時候,總能在書海里找到心靈的棲息之地。
楊絳先生說"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
高爾基先生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都是凡夫俗子,雖不如高人們那般超脫,但當你讀一本好書時,如同跟一位睿智而高尚的人對話般有趣。
在春日午后,窗外的陽光透過紗窗灑進來擁抱著你,沏一壺清茶,捧一本好書,藤蔓編織的圓桌上百合吐露著馥郁芬芳……真真乃人生一大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