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曲徑通幽”是我們這個民族的重要審美觀。我們常常說中華民族的氣韻中就有著這樣的特質(zhì):說話委婉,重視內(nèi)蘊,強調(diào)含忍,看重言外的意味,象外之象、味外之味。
? ? ? ? 說白了,說明了,就不美;美在味外之味,美在霧里看花,美在一種悠長的回味;美在“隔”、“抑”、“曲”、“微”。
? ? ? ?中國園林的造園家更是將這種傳統(tǒng)美學(xué)在園林上發(fā)揮到極致。中國園林零零總總各有各的特色和美妙,有有意得之者,亦有無意得之者,深受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影響。曲曲的小徑、斗折縈回的回廊、起伏騰挪的云墻、婉轉(zhuǎn)綿延的溪流、虬曲盤旋的古樹,無一不是曲意婉轉(zhuǎn)的性靈之美。
? ? ? ?所有的園林創(chuàng)造都會追求一種曠遠的空間感,但在具體造園中卻往往故意封閉空間隔開景區(qū),使各個景區(qū)自成一個生命單元,由此再與其他園林景區(qū)襟帶環(huán)映,這樣既見出了園景的參差錯落,又給人以迤邐不盡之感。景外有景,象外有象,壺中天地于是變寬了,便一勺水也能見出深處,一拳石也葆有了曲處。
? ? ? ?中國園林幾乎沒有那種開門見山的造園設(shè)計,這便是“隔”。和整個民族的文化氣韻相應(yīng),和傳統(tǒng)美學(xué)相應(yīng)。 “欲說還羞”、“欲迎還拒”是一種羞澀的含蓄美。這種美在懂的人眼里是一種念念難忘的勾魂攝魄又欲罷不能。
? ? ? ?中國園林在進門處都不暢通,往往總是橫出障礙,或巨石礙眼,或青墻殿堂遮目。比如揚州個園一進門,便是一塊巨石橫在當(dāng)中,頤和園東宮門的入口處,有一仁壽殿擋住了人的視線,這巨石、大殿是為“抑景”。
? ? ? ?抑是為了放,設(shè)置這些障礙的目的在于開,其命意正在柳暗花明處、曲徑通幽處、別有洞天處。一抑,景物暫時出現(xiàn)空白,猶如發(fā)箭時回拉;一放,則如手松箭發(fā),在一片空白中映出最盎然的生機。
? ? ? ?前人有言:造園如作文,必使曲折有法。在一定程度上,造園可以說是造曲的藝術(shù)。曲歷來被視為園林的命脈,其實隔、抑都是曲。山曲、水曲、堤曲、廊曲,曲景處處,造園家費盡心思以曲為之,是要于曲水中見出滄海之浩淼,于曲廊中見出梯云之綿延,于曲欄處使一身黑白之姿顯出裊娜之態(tài),于拳石中曲出一貫通天地的氣勢來。
? ? ? ?古人造園無一筆不曲,無一筆不藏,徑越伸越曲,廊越回越深,曲中應(yīng)和的是含蓄,曲中也包含著層深。曲中你步步移,景色便步步改。揚州的小盤谷,進門有廳橫前,繞廳而后,忽見一汪池水,澄波蕩漾,儼然平曠,隨后步回廊,過曲橋沿紅墻,隨行更步,隨步改景,景中見曲,曲景相合。
? ? ? ?一行回廊、幾曲清流、蜿蜒的階梯和那波浪起伏的云墻、參差錯落的花窗遙相呼應(yīng),曲出了優(yōu)游回環(huán)流轉(zhuǎn)不絕的大化生機來!還有那拙政園,云墻如綿延的長龍橫臥于一片青山綠水之中,白色的墻壁和黛色的瓦在青山綠水中勾出了一條逶迤的曲線,婉曲回轉(zhuǎn),極盡優(yōu)柔靜美!
? ? ? ?傳統(tǒng)藝術(shù)文化上的含蓄是是不把話說絕,不把意思表達盡。目的是為了調(diào)動鑒賞者的主動意識,藝術(shù)不僅僅是現(xiàn)成的作品,它還要鑒賞者一起來填補象外之象的空間。比如園林里面常見的各種形式的漏窗、各類別致奇巧的墻門幽洞,空間的虛實交錯間,閱盡了四季,嘗盡了冷暖。
? ? ? ?傳統(tǒng)含蓄美學(xué)的另一種境界是霧里看花。它和西方美學(xué)中的朦朧美有著相似的內(nèi)涵,但又有所不同。霧里看花是在一種迷離恍惚下產(chǎn)生的哲思,具有一種獨特的美感。在園林藝術(shù)中,點點處處都是實景,你不能在園中起一絲云煙,你不能在山前著一片霧靄,但園林的創(chuàng)造恰恰就是為了今生夢中飄渺的云,為了前世憂傷迷離的雨,為了君胸中山前的霧靄,為了伊?xí)惺捤碌膷箽狻S谑?,在亭臺樓閣假山回廊間便婉轉(zhuǎn)出了多少“浮翠閣”、“遠香堂”、“香影廊”、“涵碧山房”、“養(yǎng)云精舍”、“寄嘯山莊”、“月到風(fēng)來”來與之相應(yīng)!景皆實,起意虛,天地虛實間誰在賞著園,園又在賞著誰?
? ? ? ?長江白沙無數(shù)可一塵觀之,大海浩瀚萬千可一漚見之,群山巍峨綿延,一拳石也可約略知之;更有那一葉落知勁秋,一月圓知宇宙,一朵微花低吟能唱出世界的奧秘,一枝竹葉婆娑亦能透出大千的消息。
? ? ? ?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國。這種美和哲學(xué)思想中以小見大的智慧相應(yīng),也是傳統(tǒng)美學(xué)最有魅力的觀念之一。中國園林也普遍遵循了這種以小見大的原則,一座小園,便可壺納天地,占盡風(fēng)情!不必華樓麗閣,無需廣置土地,引一彎清泉,置幾條幽徑,起兩處亭臺,便可“小園香徑獨徘徊”。
? ? ? ?相對于宇宙天地來說,園林再大也是局促的、渺小的,即便是皇家園林也難以收備萬景,與人的遠心相馳騖!揚州的小盤谷,是一個以假山見長的園子,以小見稱,園內(nèi)假山林立,溪流盤旋,山上瀑流瀉下,周圍奇樹盤桓,有一石巖上題“水流云在”四字,當(dāng)下胸中便滿是“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的繾綣,立在園子里,頓感園子的空間大了,遠了,飄渺了。
? ? ? ? ?還有浙江的天一閣,占地僅半畝,卻萬景具備,雖是“一”,但卻是“天”中之“一”,以“一”見“天”之大,在“一”中不覺得小,不覺得遺憾。還有很多園子叫芥子園,微小得如同一粒種子,但卻是宇宙天地的微縮化。壺公有天地,芥子納須彌。那些“小滄浪”、“小蓬萊”、“小瀛洲”、“小南屏”,“小”的是園子,遠的則是“滄浪”、“蓬萊”之意。這都充分和由遠及近和由小見大的哲思相應(yīng)。
? ? ? ?一個小園就是一個塵寰,一個自在圓足的世界,白居易有詩云:閑意不在遠,小亭方丈間。西檐竹捎上,坐見太白山。亭閣雖小,只要你打開心量,置之于天地宇宙之中,朝風(fēng)雨,暮云煙,伴春花秋月,收漁歌鳥鳴,這樣的園子怎么可以說是小呢?這樣的天地又怎么能說是局促的呢?心高遠,天地自大,地再偏又何能阻隔?一座小園便是宇宙天地,一即一切,小便是大,芥子納須彌當(dāng)下成就的就是圓滿和覺悟,就是天人合一的圓融之美!
? ? ? ?天降好日月,人造佳園林。中國園林是人心靈的寄托,是人們用來撫慰生命,安頓性靈之所。一片假山真水,為身處五欲塵勞中的人們造起了一葉扁舟,渡了園主,也渡了無數(shù)后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