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產品為什么要說科學精神,聽起來有點唬人有點玄乎有點裝,象羅胖那樣說說匠心就很有逼格,好不啦?!
匠心背后是什么?竊以為或許殊途同歸,但拾人牙慧多沒勁。更何況咱們要的是biger than biger,更高的level。
科學精神不是遙不可及的空中樓閣,科學家才談得那點事。實際上,所謂精神就是我們做事的三觀、一種良性的路徑依賴和達成共識的文化基因。
關于科學精神有很多的論著和十幾條的判斷標準,抖吧抖吧,拿過來,歸納以下幾點:
1,探索創新
2,求實實驗
3,化繁為簡
4,無功利性
5,永不放棄
一,探索創新
互聯網領域的產品和投資一直有一種常態的模式和怪相:就是首先要去找到國外的那個葫蘆,對好標才能找到依據和可預測性,快速畫瓢。
站著別人肩膀上固然是一種策略,某紅衣大佬一直倡導微創新是創業企業的最佳路徑,是實現顛覆式創新的必有之路。
然,真正的科學精神不是企業家和投機者畫瓢背后那個成本意識的小九九和源代碼。
科學精神是一種尋求真理、探索規律、沒有固有模式和限制、甚至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對于極限的追求。
看見現有的存在和模式,充滿了好奇和勇氣。不迷信權威、不人云亦云,不斷去探索更優的解決方案和可能性。
愛因斯坦說:“在科學上,每一條道路都應該走一走,發現一條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對科學的一大貢獻。……那種證明“此路不通”的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就讓我來做吧! ”
愛因斯坦還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肅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 科學家的責任就是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貌似還會引用很多愛因斯坦的話,誰叫他是科學界最著名的老頭呢)
去年,商界最火的一本書大概就是《從0到1》,對于現象級的火熱我們通常應該保有更多理性的研究和審慎的旁觀。知乎上有人說書里不過是些正確的廢話,但理性不等同于傲慢和無知,真理恰恰就如同太陽東升西落這么簡單。壟斷的秘訣就是從0到1的探索,而不是從1到n的重復。
從0到1的探索就是一種科學精神,“世人笑我太輕狂,我笑世人看不透”。
探索創新的科學基因和輕狂有幾個最核心的關鍵詞:
1)好奇心
2)可能性
3)想象力
這三個詞每一個都可以展開說一丟丟,我們回歸到最現實和簡單的創業以及產品設計,這就是我們作為是否具備探索創新科學精神的量化評分標準:
1)你對世界的問題,用戶的痛苦,存在的現象是否依然有赤子般的好奇心,想去探究和解決?
2)你對任何的問題和解決方案,是否不設限,不下定論,而是開放的、愿意并且積極去探索各種可能性?
3)從一朵花你能看到一個世界嗎?碰到任何一個現象,一個問題,一種方案,你能想到什么?你還能想到什么?你還能再想到什么?
今天就先到這吧,可以打打分。
? ? ? ? 掌門 ? ?艾老師
? ? ? ? 2016年4月12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