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時候,媽媽常給我穿哥哥剩下的衣服,男孩子的款式不說,還可能打著補丁,哥哥穿著小了,可穿在我身上卻是松松垮垮,時間長了,我都不習慣穿那些女孩子花花綠綠的衣服了。盡管如此,我依然感激媽媽在那樣的歲月里帶給我們的影響。她和爸爸的育兒經影響了我,并通過我在影響著他們的外孫。
“可以穿不好,但不可以吃不好。”媽媽極為樸素的一句話,說明她對孩子營養的重視。
媽媽是醫學院的教授,年輕時清秀俊麗,性格直爽,工作認真投入,還能勤儉持家,另外,媽媽的廚藝也很了得,現在我再吃到的回鍋肉、醪糟等都覺得不如當年媽媽做的正宗。小時候每當媽媽在廚房做飯,整個樓道里香飄四溢,我們幾個饞蟲就會去廚房門口探頭探腦,忙碌的媽媽就會給我們一塊白菜心或一根胡蘿卜,在水果稀缺的60年代,媽媽說“蘿卜就是最好的水果。”媽媽常把教研室做試驗后“逝世”的兔子做成美味給我們打牙祭。童年中印象最深的美味小吃里,還有媽媽用花椒、大料和鹽一起煮的黃豆,軟軟綿綿入味很深的,現在想來那里有多么好的優質蛋白和卵磷脂啊。
每當有人贊嘆我到了現在的年齡,腦力、精力、體力比同齡甚至更年輕的人還充沛、敏捷時,我常會想起媽媽當年說過的話,心里充滿感激之情。
“好學校有壞學生,壞學校有好學生。”
這是媽媽常對上學時的我們說的話,她希望我們懂得:決定未來的不是學校,而是我們自己。
這讓我很小就有這種思維方式,知道只有自己才能對自己負責任,任何情況下不去強調外界環境的因素,努力從自身找原因,努力讓自己做得更優秀。每當我看到有的父母為孩子精心規劃著學校和未來,而孩子并不努力,甚至還讓父母感到失望時,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媽媽那句話對我一生的影響。
“人要博學,要像萬金油一樣愛好廣泛”。
我曾一度非常困惑,爸爸的意思豈不是讓我們只知皮毛而不求甚解,但是后來我發現這種“博學”的鞭策,讓我對任何事物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進而樂于探索和嘗試,久而久之,發現自己多了很多技能,無論是學業,文藝、體育活動,還是工作、家務甚至烹飪,應了那句話“技多不壓身”,是爸爸的這句話豐富了我的人生,并帶給我很多快樂和自信。
“是不會做呢?還是粗心?
爸爸是個幽默而寬容的人,他常會引導我們思考,不會逼我們做事情。遇到哪次我們考試不理想,爸爸多半只是笑著問:“是不會做呢?還是粗心?”,這樣的交流方式,讓我學會遇到問題不是糾結在不開心的感覺上,而是分析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那么下一次考試,常常運籌帷幄了。
父母的“育兒經”直接影響著我的價值觀和行為,也影響著我做媽媽后對自己孩子的養育觀。在我和兒子相處的時光里,我時常在某一個瞬間,看到父母的影子,在老爸最后的日子里,他常說我像極了媽媽,我和弟弟也常說哥哥像極了爸爸。我想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葆嬰的使命是做母親的事業,做事業的母親,幫助父母最大限度的開發孩子的潛能,幫助渴望成功的人創建自己的事業,讓孩子成為我們的驕傲,讓我們成為孩子的榜樣。我想,這不僅是葆嬰人的使命,也是天下所有父母的期望。
在我們和孩子相處時,在我們對孩子不滿意時,我們是否在反思自已,因為,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而我們是孩子的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