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1929年,美國經濟日趨繁榮。美國的工業生產指數在1921年時平均僅為67(1923年至1925年為100),但到1928年7月時已上升到110,到1929年6月時則上升到126。給人印象更為深刻的是美國股票市場的行情。實業家、學究式的經濟學家和政府領導人都表示對未來充滿信心。財政部長安德魯·梅隆也于1929年9月向公眾保證:“現在沒有擔心的理由,這一繁榮的高潮將會繼續下去。” ?
1929年10月29日,人群聚集在紐約華爾街,當天的股市暴跌。美國的大蕭條耗盡了美國原本可用于歐洲 投資 的資本。
1929年秋天,股票市場的價格跌到了最低點,世界范圍的經濟蕭條隨之而來,而且蕭條的強烈程度和延續時間的長久都是空前的。造成這意想不到結局的一個原因似乎是嚴重的國際經濟不平衡,這種不平衡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大規模地成為債權國時發展起來的。
英國在大戰以前已是債權國,但它將來自海外投資和貸款的收入用來支付長期的入超(貿易逆差)。相反,美國則通常都是貿易順差,而且由于國內政治原因使關稅保持在高水平,這種貿易順差也就被加大。此外,20世紀20年代,因不少國家支付戰爭債務,金錢源源不斷地流入美國;美國的黃金貯藏量在1913年至1924年間從19.24億美元增加到44.99億美元,即世界黃金總貯藏量的一半。?有好幾年時間這種不平衡都是因美國在國外的大規模貸款和投資而被抵消;1925年至1928年間,美國平均每年的對外投資總額達到11億美元。當然,這種情況最終加強了不平衡,不可能無限期地繼續下去。由于支付款到期,債務國不得不減少從美國進口的商品,美國某些經濟部門,尤其是農業也就受到了損害。此外,有些感到必須拖欠欠款,這就動搖了美國的某些金融公司。?
美國經濟的不平衡與國際經濟的不平衡一樣嚴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資落后于不斷上升的生產率。從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時的工資只上升了2%,而工廠中工人的生產率卻猛增了55%。同時,農民的實際收入也由于農產品價格的不斷下跌、租稅和生活費用的日益上升而正在減少。1910年,每個農場工人的收入還不到非農場工人收入的40%,而到1930年時,這一比例已低于30%。農村的這種貧窮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因為當時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五分之一。(看來工資水平 落后 生產率或者GDP就會引起 經濟蕭條!)
美國銀行業的弱點是促成1929年股票市場崩潰的最后一個因素。當時,有許多獨立的銀行在經營,有些銀行缺乏足夠的財力來戰勝金融風暴。因此當一家銀行倒閉時,恐慌傳播開來,儲戶便會紛紛趕到其他銀行去提取存款,從而也就引發了一個破壞整個金融結構的連鎖反應。?
經濟大衰退(1929年—1933年),經濟學界有各種各樣的商業循環理論,在分析大蕭條的原因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對于蕭條原因最好的說明,也許就是一個或幾個社會集團支出減少的幅度超過了其它社會集團支出增加的幅度。
1929年,消費者購買了國民生產總值的72%,工商業者投資消費了18%,美國各聯邦、州和地方政府使用了略少于10%,其余的用于出口。在1929—1930年,由于投資者和消費者減少了大約一百五十億美元的支出,國民生產總值的支出約減少了一百四十億美元。政府支出雖稍有增加,但其影響微不足道。反映投資和消費支出有所減少的是:勞動力市場上解雇和失業增多了,工商業的銷售額和利潤降低了。根據上述分析,可見只要查明消費者支出和企業投資之所以減少的來由,既能確定這次大蕭條的產生原因了。(生產總值減少,就意味著失業率就提高了,然后經濟就蕭條了。這就跟上一段結尾相呼應)
通過歷史剖釋,可以清楚看出:在二十年代已經存在著當時被人忽視或漠視的若干不利于經濟發展的趨向。而農業一直沒有從戰后蕭條中完全恢復過來,農民在這個時期始終貧困。此外,所謂工業部門工資水平較高,其中不少是假象。在這十年內,新機器的應用把大批工人排擠掉了。例如,在1920—1929年,工業總產值幾乎增加了50%,而工業工人人數卻沒有增多,交通運輸業職工實際上還有所減少。在工資水平很低的服務行業,工人增加最多,其中毫無疑問也包括了許多因技術進步而失業的技術工人。因此那些表示工資略有提高的統計數字,看來沒有把真實情況反映出來。由于工農群眾是基本消費者,這兩類人遇到經濟困難對消費品市場一定會有影響。
在這些情況下,二十年代廣告的擴大和分期付款賒銷的增加就會產生不良后果。分期付款賒銷竭力膨脹消費品市場。在1924—1929年,分期付款銷售售額約從二十億美元增為三十五億美元,由此可見其增長率大得驚人了。無庸置疑,采用分期付款的賒銷辦法,增加了小汽車、收音機、家具、家庭電氣用具等耐用消費品的銷售額。然而分期付款銷售辦法的推廣使用,也表明這樣一個事實:不增加貸款,消費品市場就不可能容納工業部門生產出來的大量產品。而且,從經濟觀點來看,這種銷貸方式本身孕育著某種危險性;只要削減消費信貸即分期付款賒銷,消費者的購置就很可能減少。1929年就發生了這種情況。
二十年代工業生產之所以能擴大,是由于對新工廠、新設備的巨額投資。這項投資使建筑業、機床制造業以及鋼鐵工業等有關部門雇用了大批工人。因此,資本支出或投資一減少,各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的工人就會大批失業。到1929年,消費品市場容納不了增產的商品,也就不再需要擴充廠房和設備了。例如,據估計1929年美國整個工業的開工率只達到80%。在這些條件下,無怪乎投資額(用1958年美元計算)從1929年的四百零四億美元降為1930年的二百七十四億美元,進而減少到1932年的四十七億美元了。投資的縮減則導致了生產資料生產企業的破產和工人的失業。這個問題因住房建筑的減少而更加嚴重起來。住房營造在1925年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此后就江河日下了。1929年動工興建的住房只有50萬幢(1925年約有100萬幢)。1927年以后,汽車工業也急劇衰落。
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的工人失業,會使消費品的銷售額減少,從而導致消費品生產部門工人的失業。而消費品銷售額的減少又反過來使投資進一步縮減,這兩大部類愈演愈烈的相互作
用驅使生產日益下降,失業率不斷上升。甚至諸如低稅率和高利潤等有利因素也可能助長了危機自爆發。現在看來,那個時期增加的收入大半落入少數人或少數家族的腰包了。1934年布魯金斯研究所發表的一篇研究二十年代經濟問題的論文這樣寫道:“美國呈現出了收入分配日益不均的趨勢,至少在二十年代前后是如此。這就是說,這個時期人民群眾的收入有所增長,而上層階層的收入水平提高得更快。由于隨著上層階層高額收入的實現,他們的收入中節約部分增加得比消費部分快,也就出現了大富豪及其家族把積累的收入越來越多地作為投資的趨勢。”
從經濟觀點來看,二十年代收入的分配有緊縮消費來增加投資的趨向。回顧這一段歷史,可以看出消費者手頭錢多些,投資者手里錢少些,國民經濟也許會穩定些。1929年在某種程度上由銀行信用造成的股票市場的繁榮也反映了資金過剩,使資本家投資于購建廠房設備無利可圖。二十年代的繁榮,主要歸因于自然資源充裕,工農業生產增長,技術進步,勞動生產率提高,消費擴大和對外貿易興旺。然而,許多美國人的貧困處境和國民經濟之存在某些薄弱環節,導致了大蕭條的爆發。盡管如此,直到二十年代末,大多數美國人還盲目樂觀地相信繁榮仍將繼續下去。
事件過程
1920年代被稱為“新時代”,財富和機會似乎向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獲勝的美國人敞開了自己吝嗇的大門。整個社會對新技術和新生活方式趨之若鶩,“炫耀性消費”成為時代潮流。胡佛總統也認為,“我們正在取得對貧困戰爭決定性的前夜,貧民窟將從美國消失”。
1929年10月24日,美國迎來了它的“黑色星期四”(美國華爾街股市的突然暴跌事件)。這一天,美國金融界崩潰了,股票一夜之間從頂巔跌入深淵,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1929年10月29日,紐約證券交易所里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拋售股票的漩渦之中。股指從之前的363最高點驟然下跌了平均40個百分點,成千上萬的美國人眼睜睜看著他們一生的積蓄在幾天內煙消云散。這是美國證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國歷史上影響最大、危害最深的經濟事件,影響波及西方國家乃至整個世界。此后,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因此,這一天被視作大蕭條時期開啟的標志性事件,由于正值星期二,被稱為“黑色星期二”。從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兩個星期內,共有300億美元的財富消失,相當于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總開支。但美國股票巿場崩潰不過是一場災難深重的經濟危機爆發的火山口。
當時紐約流行一首兒歌:“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鐘。華爾街發出信號,美國往地獄里沖!”隨著股票巿場的崩潰,美國經濟隨即全面陷入毀滅性的災難之中,可怕的連鎖反應很快發生:瘋狂擠兌、銀行倒閉、工廠關門、工人失業、貧困來臨、有組織的抵抗、內戰邊緣。農業資本家和大農場主大量銷毀“過剩”的產品,用小麥和玉米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使這條河變成“銀河”。城巿中的無家可歸者用木板、舊鐵皮、油布甚至牛皮紙搭起了簡陋的棲身之所,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稱為“胡佛村”。流浪漢的要飯袋被叫做“胡佛袋”,由于無力購買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動的汽車叫做“胡佛車”,甚至露宿街頭長椅上的流浪漢上蓋著的報紙也被叫做“胡佛毯”。而街頭上的蘋果小販則成了大蕭條時期最為人熟知的象征之一。在那些被迫以經營流動水果攤討生活的人中,有許多從前是成功的商人和銀行家。
股票巿場的大崩潰導致了持續四年的大蕭條,這次經濟危機很快從美國蔓延到其他工業國家。對千百萬人而言,生活成為吃、穿、住的掙扎。各國為維護本國利益,加強了貿易保護的措施和手段,進一步加劇惡化世界經濟形勢,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一個重要根源。
大蕭條也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大蕭條期間約有200—400萬中學生中途輟學;許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殺;社會治安日益惡化。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失業。在美國,失業人口總數達到了830萬,在美國各城巿,排隊領救濟食品的窮人長達幾個街區。英國則有500—700萬人失業,不得不排著更長的隊伍等候在勞務交易巿場內。這次美國經濟大蕭條造成的災難是人類歷史上所前所未有的。甚至比中國三年困難時期1959年到1961年所謂的“三年大饑荒”還要嚴重。所這次美國經濟大蕭條1930年~1933年爆發嚴重的經濟危機,發生了遍及全美國的大饑荒和普遍營養不良,導致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最保守估計,至少有700萬人死亡,約占當時美國的7%。美國30年代大蕭條:千百萬人必須像畜生一樣才能活命
記錄美國歷史的《光榮與夢想》中曾這樣寫道:“千百萬人只因像畜生那樣生活,才免于死亡。”這一情景描述的正是美國大蕭條時期的民生狀況。1929年10月28日,紐約證券交易所股指暴跌13%。第二天,道瓊斯指數一瀉千里,暴跌22%。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經濟危機拉開序幕,迎接人們的是長達10年的大蕭條。
1932年,約有200萬美國人到處流浪——其中有25萬以上是在16~21歲之間。這些被當時媒體稱為大蕭條時期的“漂泊無依的人”中,有兩手空空的佃農;有因為大旱三年、離鄉背井的農場主;有一大批剛從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的青年,還有忽然失業的愁眉苦臉的中年漢子帶著生病的嬰兒——這些人天天奔波,居無定所。而這些人當中不乏衣冠楚楚的中產階級——意氣風發的銀行行長或者曾在著名報紙上發表評論的名作家,如今卻在夜間敲門討飯或蜷縮在城市排隊領面包的人群里。
這是自1929年“黑色星期二”開啟的大蕭條以來,美國人真實生活的一個縮影。據1932年9月的《財富》雜志估計,美國有3400萬成年男女和兒童沒有任何收入,此數接近人口總數的28%。而且這個研究報告一如其他報告,那正在另一種地獄里受難的1100萬戶農村人口是不包括在內的。關于找工作,1932年前后傳說的很多,有些聽來離奇,卻一點不假。確實有人通宵守在底特律職業介紹所門口。確實有一個阿肯色州人為了找工作步行900英里。曼哈頓六號大街某職業介紹所招聘300人,確實有5000人來應聘。華盛頓州確實有人到樹林里放火,為的是人家能雇他當救火員。
在那樣一個經濟蕭條的年代,有1500萬以上的人到處找工作,可是哪里也沒有工作做。《商業周刊》做過調查,證實有不少人不再喜歡美國了,有的已經離開美國,有的正設法離開。30年代初期,遷居國外的人數年年超過遷入的。
吃野草根、撿垃圾度日。窮人家為了省錢度日想出的種種妙法,說來真了不起。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自己動手卷紙煙,要不就抽“翅膀”牌(一角錢一包);為了省電,改用25瓦燈泡。孩子們撿汽水瓶到鋪子里退錢,一個兩分;上面包店排隊買隔宿的面包。婦女們把舊被單剪開再把兩邊縫接起來,這樣就把中間磨損的地方分移到兩邊去了;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給女兒穿,這樣在鄰居太太面前就不顯得寒磣了——其實鄰居手頭一樣緊,恐怕采取的辦法也是一樣。許多人家把收到的祝賀圣誕的卡片保存起來,明年好改寄給別的朋友。
在農村,特別是中西部的農民們,生活極其慘淡。由于農產品價格慘跌,大量農場主破產。千百萬人只因像畜生那樣生活,才免于死亡。賓夕法尼亞州的鄉下人吃野草根、蒲公英;肯塔基州的人吃紫羅蘭葉、野蔥、勿忘我草、野萵苣以及一向專給牲口吃的野草。城里的孩子媽媽在碼頭上徘徊等待,一有腐爛的水果蔬菜扔出來,就上去同野狗爭奪。蔬菜從碼頭裝上卡車,她們就跟在后邊跑,有什么掉下來就撿。中西部地區一所旅館的廚師把一桶殘菜剩羹放在廚房外的小巷里,立即有十來個人從黑暗中沖出來搶。人們還看到,有人全家走進垃圾堆撿骨頭和西瓜皮來啃。因為蛆蟲多,芝加哥市有一個寡婦在撿東西吃時總是先把眼鏡摘掉,眼不見為凈。
羅斯福新政:
1933年初,富蘭克林·羅斯福取代了焦頭爛額的胡佛,當選為美國第32屆總統。他針對當時的實際,順應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大刀闊斧地實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機的政策措施,歷史上被稱為“羅斯福新政”,新政的主要內容可以用“三R”來概括,即復興(Recover)、救濟(Relief)、改革(Reform)。由于大蕭條是由瘋狂投機活動引起的金融危機而觸發的。羅斯福總統的新政也先從整頓金融入手。在被稱為“百日新政”(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期間制訂的15項重要立法中,有關金融的法律就占了1/3。羅斯福于1933年3月4日宣誓就任總統時,全國幾乎沒有一家銀行營業,支票在華盛頓已無法兌現。在羅斯福的要求下,3月9日,美國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決定對銀行采取個別審查頒發許可證制度,對有償付能力的銀行,允許盡快復業。從3月13日至15日,已有14771家銀行領到執照重新開業,與1929年危機爆發前的25568家相比,淘汰了10797家。羅斯福采取的整頓金融的非常措施,對收拾殘局、穩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公眾輿論評價,這個行動猶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現的一道閃電”。羅斯福在整頓銀行的同時,還采取了加強美國對外經濟地位的行動。從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黃金出口開始,采取一個接一個的重大措施: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儲存黃金和黃金證券,美鈔停止兌換黃金,4月19日,禁止黃金出口,放棄金本位;6月5日,公私債務廢除以黃金償付;1934年1月10日,宣布發行以國家有價證券為擔保的30億美元紙幣,并使美元貶值40.94%。通過美元貶值,加強了美國商品對外的競爭能力。這些措施,對穩定局勢,疏導經濟生活的血液循環,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新政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救濟工作。1933年5月,國會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署,將各種救濟款物迅速撥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單純救濟改為“以工代賑”,給失業者提供從事公共事業的機會,維護了失業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羅斯福執政初期,全國1700多萬失業人員及其親屬維持生計全靠州政府、市政府及私人慈善事業的幫助和施舍。但這部分財源相對于如此龐大的失業大軍,無異于杯水車薪。解決這一復雜的社會問題,只有聯邦政府才能辦到。羅斯福新政的第一項措施,就是促請國會通過的民間資源保護隊計劃。該計劃專門吸收年齡在18歲到25歲,身強力壯而失業率偏高的青年人,從事植樹護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筑、開辟森林防火線和設置森林望塔,第一批招募了25萬人,在遍及各州的1500個營地勞動。到美國參戰前,先后有200多萬青年在這個機構中工作過,他們開辟了740多萬英畝國有林區和大量國有公園。平均每人每期干9個月,月工資中拿出絕大部分作贍家費,這樣在整個社會擴大了救濟面和相應的購買力。對于千千萬萬依賴州、市養活的人們,羅斯福還敦促國會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成立聯邦救濟機構,合理劃分聯邦政府和各州之間的使用比例,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地方政府用來直接救濟貧民和失業者。新政期間,全美國設有名目繁多的工賑機關,綜合起來可分成兩大系統:以從事長期目標的工程計劃為主的公共工程署(政府先后撥額40多億美元)和民用工程署(投資近10億美元),后者在全國范圍內興建了18萬個小型工程項目,包括校舍、橋梁、堤坎、下水道系統及郵局和行政機關等公共建筑物,先后吸引了400萬人工作,為廣大非熟練失業工人找到了用武之地。后來又繼續建立了幾個新的工賑機構。其中最著名的是國會撥款50億美元興辦的工程興辦署和專門針對青年人的全國青年總署,二者總計雇傭人員達2300萬,占全國勞動力的一半以上。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聯邦政府支出的種種工程費用及數目較小的直接救濟費用達180億美元,美國政府藉此修筑了近1000座飛機場、12000多個運動場、800多座校舍與醫院,不僅為工匠、非熟練工人和建筑業是創造了就業機會,還給成千上萬的失業藝術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是迄今為止美國政府承擔執行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濟計。這一筆錢經過工人的口袋、通過不同渠道和消費,又回到了資本家手中,成為以政府投資刺激私人消費和個人投資的“引動水”。
從1935年開始的第二期“新政”,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著重通過社會保險法案、全國勞工關系法案、公用事業法案等法規,以立法的形式鞏固新政成果。羅斯福認為,一個政府“如果對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顧,不能為壯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業體系之中,聽任無保障的陰影籠罩每個家庭,那就不是一個能夠存在下去,或是應該存在下去的政府”,社會保險應該負責“從搖籃到墳墓”整個一生。為此,制定了《社會保險法》,法律規定,凡年滿65歲退休的工資勞動者,根據不同的工資水平,每月可得10至85美元的養老金。關于失業保險,羅斯福解釋說:“它不僅有助于個人避免在今后被解雇時去依靠救濟,而且通過維持購買力還將緩解一下經濟困難的沖擊。”保險金的來源,,一半是由在職工人和雇主各交付相當工人工資1%的保險費,另一半則由聯邦政府撥付。這個社會保險法,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強烈愿望,受到美國絕大多數人的歡迎和贊許。
1937年5月24日,羅斯福向國會提交了受到廣泛注意的關于最低工資最高工時立法的咨文。咨文承認“我國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絕大多數從事農業或工業,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我們必須銘記我們的目標是要改善而不是降低那些現在營養不良、穿得不好、住得很糟的那些人的生活水平。我們知道,當我們工人的一大部分還沒有就業的時候,超時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資是不能提高國民收入的。”由國會沒有對法案采取行動,1937年10月12日,羅斯福再次提出,直到1938年6月14日通過。這就是《公平勞動標準法》(又稱《工資工時法》),它的主要條款包括每周40小時工時,每小時40分最低工資;禁止使用16歲以下童工,在危險性工業中禁止使用18歲以下工人。關于最低工資的規定,隨著經濟的發展,日后陸續有所調整。這些社會立法,雖屬社會改良的范疇,但對廣大人民特別是工資勞動者甚有好處。為了解決社會保險制度的聯邦經費來源問題,羅斯福破天荒地實行了一種按收入和資產的多寡而征收的累進稅。對5萬美元純收入和4萬美元遺產征收31%,500萬美元以上的遺產可征收75%;公司稅過去一律是13.75%,根據1935年稅法,公司收入在5萬美元以下的稅率降為12.5%,5萬美元以上者增加為15%。
到1939年,羅斯福總統實施的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政幾乎涉及美國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多數措施是針對美國擺脫危機,最大限度減輕危機后果的具體考慮,還有一些則是從資本主義長遠發展目標出發的遠景規劃,它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國避免了經濟大崩潰,有助于美國走出危機。從1935年開始,美國幾乎所有的經濟指標都穩步回升,國民生產總值從1933年的742億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2049億美元,失業人數從1700萬下降至800萬,恢復了國民對國家制度的信心,擺脫了法西斯主義對民主制度的威脅,使危機中的美國避免出現激烈的社會動蕩,為后來美國參加反法西斯戰爭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二戰以后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
誠然,羅斯福的“新政”措施,最終目的是為了加強國家資本主義,以克服經濟危機,鞏固資本主義制度。“新政”是他醫治資本主義社會的疾病在常規療法不能奏效的情況下試用的一種試驗性的療法。事實上,“新政”的某些措施也有不足之處,這也每每成為他的政敵發難的理由。“新政”實施過程中利益受損的階層也曾予以抵制和誹謗,甚至作為新政初期重要內容的《工業復興法》及另外兩項法案也在時隔兩年后被最高法院裁定為違憲。但是,只要我們真正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審視“新政”,就不難看出,“新政”號準了美國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脈搏,“使人們能夠重返工作,使我們的企業重新活躍起來”的口號,符合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充分喚起了他們的積極性。羅斯福把保持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和保證公民就業作為政府的責任,尤其是以工賑的形式修建的一大批工程項目,不僅大大緩解了失業困難,刺激了經濟的早日復蘇,而且許多基礎設施建設使美國經濟受益無窮。新政留下了大量防止再次發生大蕭條的措施和政策,為美國投入二次大戰及戰后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羅斯福也因此成為自亞伯拉罕·林肯以來最受美國和世界公眾歡迎的總統而永載史冊。
歷史影響:
大蕭條的普遍影響導致了:
1、提高了政府對經濟的政策參與性,即凱恩斯主義;
2、以關稅的形式強化了經濟的民族主義;
3、激起了作為共產主義替代物的浪漫-極權主義政治運動(如德國納粹)。大蕭條相對于其他單一原因來說是最能夠解釋為什么在1932年到1938年之間歐洲大陸和拉丁美洲各國政治逐漸右翼化。
4、使德國、意大利、日本為了擺脫大蕭條開始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與法西斯主義道路。
5、阿道夫·希特勒、貝尼托·墨索里尼、東條英機等獨裁者的崛起,間接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6、為蘇聯的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時期。
這次經濟蕭條是以農產品價格下跌為起點:首先發生在木材的價格上(1928年),這主要是由于蘇聯的木材競爭的緣故;但更大的災難是在1929年到來,加拿大小麥的過量生產,美國強迫壓低所有農產品產地基本谷物的價格。不管是歐洲、美洲還是澳大利亞,農業衰退由于金融的大崩潰而進一步惡化,尤其在美國,一股投機熱導致大量資金從歐洲抽回,隨后在1929年10月發生了令人恐慌的華爾街股市暴跌。1931年法國銀行家收回了給奧地利銀行的貸款,但這并不足以償還債務。
這場災難使中歐和東歐許多國家的制度破產了:導致了德國銀行家為了自保,而延期償還外債,進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國有很大投資的英國銀行家。資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業化國家中,都帶來了出口和國內消費的銳減:沒有市場必然使工廠關閉,貨物越少,貨物運輸也就越少,這必然會危害船運業和造船業。在所有國家中,經濟衰退的后果是大規模失業:美國1370萬,德國560萬,英國280萬(1932年的最大數據)。大蕭條對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響,使得在一個幾乎被歐美銀行家和商人企業家完全支配的地區失去了外資和商品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