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安排時間,能合理有效利用時間,在一個時間段內做比較多的事。
我曾經是這一觀點的忠實擁躉、粉絲。而且生活中一直在踐行這種辦法。但是常常事與愿違,執行效果不咋地。
比如在家干活,微波爐里烤花生,為了省事設定三分鐘,想著是中間拿出來翻動幾次,不想每次幾十秒幾十秒設時。想剛烤上,第一次差不多得一分鐘,利用這點時間可以去冰箱取菜、水果。打開冰箱又開始計劃晚上吃什么,感覺只一會兒,就聞到糊味了,微波爐里的花生已經慘不忍睹。
這是極端的例子,還有像什么煮粥粥溢,炒菜菜糊的事兒多了去了,不可否認與我在煮粥炒菜中間私自離開又不按時回來有極大關系。馨爸不止一次苦口婆心教導我,做事專心,你那點時間干不了什么。現在好了,不說重做飯,就是清理現場洗糊鍋得費多少時間?奈何,老婆頑冥不化,繼續我行我素。但是,一物降一物,總有克敵制勝的法寶。這個法寶就是陪馨兒玩兒開始,到后來陪練琴學習。
每晚陪馨兒練琴學習是我既定任務,雷打不動,除非今天主角生病或有別的活動不練不學我方可以放放假。但是我總不甘心就這么消耗我的時間,總想在馨兒彈琴的時候看看手機,在馨兒寫作業的時候做飯,見縫插針,美其名曰,統籌安排時間。
這樣做的結果是經常手忙腳亂,壓不住陣腳。
陪學
先說陪學。原來說好,馨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不懂不明白的可以問。但是很快問題就出現了,我在做事,她寫作業,遇到問題,馨兒隔空喊話,“媽媽,這道題怎么做”,“媽媽,該聽寫了”,“媽媽,這個字字典里只有一個詞,老師讓組兩個詞,怎么辦呀?”。。。總之寫一個語文作業就得喊十來次,她一喊我就跑過來看看。
手里有事,正在廚房弄飯,跑不出去,我也隔空和她喊,“把題念念。”然后隔空和她說題,還不明白,嗓門不由自主就大了。
若爸爸在,也讓他去問問爸爸。在問爸爸過程中,我發現了我隔空喊的問題。因為爸爸更多的隔空喊話。
爸爸:你念題。
馨:滴滴滴噠噠噠
爸爸:你這樣這樣做。
馨兒:咋做呀?
爸爸:你動手寫寫啊。
馨兒那里沒聲音了。這種狀況十有八九是沒聽明白。
最后還得過去給她寫在紙上,讓她看到了,哇,才恍然大悟。
爸爸和馨兒經常的這種狀況出現,慢慢我發現我們的這種隔空喊話存在很多問題。
事情就是這樣,你做的時候好像感覺沒什么問題。但看到別人做同樣的事馬上發現不對呀,不能這樣做啊!
就像是,對孩子你怎么喊怎么叫都沒覺得有問題,別人對你家孩子喊兩句你就受不了,即使孩子爸爸過來訓兩句你都覺得不爽,你干嘛那么說她,太狠了吧你!我每次這樣想馨爸的時候,就想,我喊孩子的時候他不反感嗎?
所以在輔導馨兒作業這件事上,雖然我和馨爸有時的做法一樣,不過我從他身上發現了這個事不能這么做。這才反觀我自己也錯了。
我和馨爸內心都是這樣想的,我給你講,你聽明白了就行嘛,難道必非得我給你寫下來你看到了才能明白?如果照我們的理解,我給你講就好了,寫呀算呀是你的事,那么問題來了,為啥演講的人要做個PPT,老師講課都要板書,講就好了,干嘛費那個勁兒?這里肯定是有道理的。
我想道理就是,接受信息的眼睛和耳朵是不一樣的,眼睛看到的更直觀,耳朵聽到反應到她的大腦再輸出來,可能和我們所想表達的意思不完全一致。很簡單,你用語言描述一個東西讓對方畫下來,你一定不滿意對方畫的,我不是這個意思。看看,這句話是不很熟悉“我不是這個意思。”
所以TPP也好,板書也好,就是讓你看到,我說的就是這個意識,你不要跑偏了。幫助我們理解對方所要表達的意思。
明白了這個道理后,后來的陪學,我就坐在馨兒旁邊,給她說的時候,邊說邊寫,尤其數學,寫寫畫畫,寫作業效率似乎高了些。有事也會離開一下,但是不為搶時間在她寫作業的時候專門干別的了。
這樣做后,家里不再隔空喊話,因為學習內戰沖突也少了許多。
陪練
陪練主要是我。開頭就說了,馨兒練習,我在她練的時候偷看手機。有幾次被馨兒抓住,她彈完了,問:“媽媽,怎么樣?”怎么樣?媽媽沒聽,不知道。馨兒不高興了,再彈提前預約,“我要彈了,你不要看手機了。”
馨兒自己練,心里還是沒譜,想聽聽媽媽的意見,什么速度,樂句,強弱。。。雖然我也很不靠譜,但是給她的感覺是:
媽媽和她一起在承擔這件事。
所以她要求我她練琴我要什么都不干,只是聽聽也行。
有幾次在她練琴的時候我搗鼓找視頻,影響到馨兒彈完就跳下來看看。然后那一條曲子反反復復好多次都有問題,感覺馨兒就在應付想著趕快彈完了。連累到改那些錯還費了不少勁。其實就是馨兒自己說的,媽媽你不要看手機。陪練就陪練,就做這一件事,馨兒彈琴也不馬虎,省去了好多次無效的反復。
有效練一次勝果無效果的十次。
時間長了你也會發現,一次只做一件事并不是浪費時間,正是有效利用時間。
因此陪練盡量不做別的事,只聽彈琴。當然排除掉馨兒練琴中間上衛生間的時間,我倆約定好,每天練琴中間只可上一次衛生間,不能彈一首上一次。馨兒一個衛生間能上二十分鐘,這段時間夠我準備晚上用的菜了,還是改不了見縫插針,哎,積習難改。
陪玩兒
其實就像馨爸說的,一次做好一件事就不錯了。
我很佩服他,干啥就干啥,從來不干什么的時候我還可以做什么事,兩件事同時進行。
最先讓我想到“專注+關注”的,是陪馨兒玩兒。馨兒到現在也是,她希望我們能陪她出去玩兒,玩兒的時候還要你參與,你不能參與的,像騎自行車,她要你看著她,她不時的要往你站的這里看看,還時不時跟你打個招呼,看你是不是在看她。
孩子是需要你的關注,跟遛狗狗的區別還是很大的。
為了不是自己太無聊后來陪馨兒出來就帶上手機到處拍,馨兒又說了,媽媽,不要拍照了。所以被迫,跟馨兒玩兒什么也不附加,就是玩兒,專注于玩兒。
這個專注得和孩子學習。現在大部分孩子家里有好多玩具,但是孩子總是抱著那么一兩個玩兒。大人就說孩子,那么多玩具就抱住一個玩兒啊玩兒,也不換換,硬給換一個還哭鬧的不愿意。
孩子沒有大人那么多想法,所以做什么都很專注。我們也要清清腦子,一次只做一件事,把這個做好了,再做下面的。也許比你同時做幾件事的效果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