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后生可畏”,這畏得是什么呢?語出《論語·子罕篇第九》:
【原文】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譯文】孔子說:“年輕人是可畏的,怎么知道他將來趕不上現在呢?就算一個人到了四十、五十都沒有名聲,只要發奮學習,也沒什么可怕的。”
有句話是“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還有句話是“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通過這兩句話就知道這“畏”的是什么了。但并不是說為了保護自己的地位就要防著年輕人,而是要保持一個終身學習的心態,給年輕人更多成長的機會。
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現在學習任何東西都是如此方便。在我讀書的那個年代,哪里有什么課外書讀啊?家境好的,能買一本小人書,那幾乎是所有小孩子都會傳著看完的。
現在的學生多幸福啊,教輔材料千百種,各種真題、解析,我們想做張卷紙都需要自己幫著老師手工油印。現在的學生學習可以網上搜出很多種題型與答案,有文字的,有圖解的,還有視頻的……
現在,無論年齡幾何,都可以通過網絡在線學習知識、技能,還可以考證考文憑。對于想保持終身學習的人來說,已經不會受到資源的限制了。
當全民終身學習已經不再有門檻的時候,好像就不存在“后生可畏”這一說了,可畏的還有一些“老生”們。在讀書訓練營里,和我們一起學習寫書評、拆書稿的,還有71歲大叔和69歲的阿姨。
對于知識的渴求,并不只有年輕人,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停下求知的腳步。看著那些樂觀向上的叔叔阿姨們天天打卡學習,再反觀自己貌似看破紅法的消 極態度,真的是汗顏啊。
前些年流傳著很多早該頤養天年的老人家都再次創業成功的故事,比如79歲的王德順T臺走秀,85歲的褚時健創建褚橙品牌……同樣具有傳奇色彩的還有周家礽、關玉香、宋樞觀等人。不得不感嘆,學習和提成長,并不會因為年紀的增加而減少分毫。
正如網上流傳的那句話:看看他們都如此積ji上進,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雙城記》中說道:“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無論我們身在何處,都有屬于這個時代最好的一面。環境的便利,資源的利用,都為我們的終身成長提供了支撐。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