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小時候在老家的街上只有兩三家理發店,其中一家的師傅是男的且有點跛腳,另一家則是女的但個子較矮;大家都是鄰里鄉親,彼此知根知底算得十分熟悉,理發時聊到的也是些家長里短。那時候我們每次理發價格都不過兩三元,直至很多年后都不曾怎么漲過價。
那時候理發的流程極其簡單:一般先是理發師讓客人坐在一個放著臉盆的架子前,熱水則是煤炭爐現燒的,理發師拿塑料瓢把客人的頭發淋濕然后涂些散裝的洗發露,接著隨意地搓洗下頭發再用不知多少人用過的毛巾幫客人擦干就算完成了第一道程序。我那時特別討厭理發師拿毛巾擦我臉時還擦過我的嘴,覺得特別不衛生。之后才開始正式的理發,客人們坐在一個簡陋的工作臺前,所謂的工作臺不過是一張破舊的木架子和木椅子,木架子上放著些理發的工具,墻上則貼著一塊大的鏡子。那時候的人們也沒有太多關于發型的概念,也就簡單的剪短打薄之類。因此理發師問過客人要求后就手起刀落地三下五除二把頭發理完了,前后不過幾分鐘。最后理發師再給客人沖下水,吹下發就算完成了整個理發流程。
后來社會發展很快,許多的美發概念被宣揚灌輸,人們對此有了更多的需求,理發就不再是簡單的剪短打薄頭發了。洗頭發時附加著各種功效價值不同的洗發露還有不同的按摩服務甚至還可以同步洗臉敷面膜等,花樣繁多。店里的理發師也不再是單個人而是有了所謂的店長級、總監級、高級等等不同技術層級和價格的可選。客人們可以在洗發后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經濟能力選擇不同的理發師,有些名店的知名理發師甚至還需要提前預約。現在的理發師穿著打扮也不一樣,理發的設備也細分出了許多件并通過一個設備包披掛于腰間或持于手上。而且正式理發時理發師會詢問客人一連串的問題并建議客人如何如何,待雙方就“構想”一致時理發師才開始慢條斯理地理發。過程中理發師一般會找著不同的話題與客人攀談,理發的工具也會根據進展的不同而不停地更換著。有時候我對著鏡子看著理發師在我頭發上如同裹腳的老太太行走般易碎的操作著剪刀我就特別捉急。
我們現在理發一次少說也得三四十分鐘,夠過去理發三四個人;現在理發的價格少則二三十多則近百上千。當然這些變化帶來的是如今理發環境和舒適程度遠勝于從前,但耗費了幾倍的時間和各種資源。有時候我就在想生活中其實許多事情本來就很簡單,比如說到的理發,我們只是頭發長長了點需要修飾下至于這樣大費周章嗎!在此過程中衍生了那么多環節和細節不但耗費著我們更多的時間還需要客人自行負擔由此增加的各項成本。整個事件除了美發行業受益外我實在找不出對于其他人有什么益處。
當然有人會說理發的過程有了享受的滿足,這不得不說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的需求層次發生了變化,消費在升級,但事件卻變得繁復多了。
生活的全部并不是簡單的組合,但我們做每一件事時應該考慮如何以最簡潔的方式去處理以求更高的效率和實現最大的價值。我們不要去追求復雜的過程而忽視了事情的本質目的,否則就是本末倒置了。